Translate

显示标签为“北大”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北大”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5年1月12日星期一

天涯海角客:日本“令式豪宅”转给哪位领导人的孩子?

自令計劃被調查後,有關他的貪腐事件也逐步被媒體揭示出來,他的落馬也驗證的民間的傳言,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寶森;可見中國腐敗到了什 麽程度。最新據財新網一則報道:一個月前,“潤心庵”引起國內媒體的高度關註,源於一篇“細節豐富”的網文:北大方正集團CEO李友“給谷麗萍與令谷在日 本京都花3.8億美元買了兩套豪宅”“目前市場價值超5億美元”;在2012年3月令谷出車禍之後,“大約一年前”,李友將其中一棟豪宅從令家轉給另一位 國家領導人的孩子及小舅子,“這兩人居然用真名與李友女兒一起通過三層信托架構來持有”。谷麗萍和令谷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令計劃的妻子和兒子。令計劃已於 2014年12月22日因涉嫌嚴重違紀遭到調查。李友也於2015年1月4日被司法機關帶走協助調查。
  這則報道看似很平淡,其 實肆放了很大的信息量,因為令計劃已經被調查,北大方正集團李友夫婦也被帶走,而他將“令式豪宅”送給了另一位國家領導人的孩子及小舅子,並且兩人用真名 與李友女兒一起通過三層信托架構來持有,可見,令計劃一案還要延伸,並且可能涉及到“在山虎”或是“下山虎”,因為從媒體報道來看,報道國家領導人的孩 子,而能稱得上是國家領導人的領導又有幾個呢?可見財新網媒體已經掌握一定的證據,不然對中國媒體來講,是不敢這樣報道。還有一個問題便是,這則消息之前 在海外華文流傳,並且很快在國內微博微信圈流傳,而今財新網將這樣的信息公開,恐怕這位國家領導人又養了一個坑爹的孩子了。
  對 於令計劃被查後,民眾在期待司法部門做出一個審判,而今又涉及到另外一位國家領導人,可見習李王面對的壓力是很大的,而民眾期待中紀委盡快調查,將真相公 布,將這位國家領導人公布出來,因為之中紀委說過,不管職務有多高,誰觸犯律法,都要得到法律的制裁,而今這位國家領導人的孩子及小舅子用真名接受李友轉 的“令式豪宅”,查起來是很容易的,可見離公開身份已經不遠了。
  從中央反腐以來,“下山虎”落馬的不少,而今年可能要動“在山 虎”,這樣子才能把之前反腐的承諾實現,因為對當前中國,民眾感受最深的便是受貪官汙吏的欺壓,而這些欺壓民眾者多半是“在山虎”和“在位蒼蠅”,因為在 這些人眼裏,依然信奉的是幾千年來封建主義的那一套,有權可以解決一切,一切用權力說話,不以法制為準則,依中央的說法是“山頭主義”“拉幫結派”,他們 抱團而腐,為個人的家族利益而犧牲絕大多數民眾利益。只是自古以來就存在一個真理,不義之財不可得,今天你可能因不義之財而發家致富,明天你也同樣因不義 之財而遭清算。你看,落馬的貪官,不管是軍隊裏的徐才厚,還是常常委裏的周永康,或是令計劃,他們被調查後,金滿箱,銀滿箱,住豪宅,開豪車,但到頭來又 獲得了什麽呢?
  李友將令式豪宅轉給了哪位國家領導人的孩子和小舅子,這則報道出來之後,相信不久,答案便會揭曉,只是在揭曉答 案之前,民眾是會發問的“這位國家領導人是誰?李友為什麽把令式豪宅轉給他的孩子和小舅子呢?而這位國家領導人的孩子接受”令式豪宅“,他知曉嗎?難道他 跟令計劃等人是一條船上的螞蚱?”等諸多的疑問,這些疑問,只要中紀委不公布真相,一直會在民眾內心裏存疑的。而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習李王反腐是不易 的,因為他們要面對的不是一只大老虎,而是成群結隊的老虎,他們抱團而腐,抱著“法不責眾”之心來逃過法律的制裁,而今落馬,只是他們沒想到,習李王動了 真格!從這麽多老虎落馬,可以想象一下,之前中國基層民眾過著的是什麽樣的日子,也難怪,之前中國上訪的被攔,喊冤的被抓,好好的青天世界被這幫人搞的烏 煙瘴氣,現今這些人得到相應的懲罰,是不是也驗證那一句古老的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今這位國家領導人被報財新網報道出來,民眾坐等真相,拭目以 待,這位國家領導人到底是何方神聖!他是不是傳說中的“在山虎”,他與令計劃之間又有什麽關聯,而這些你我只是猜想不算數的,真相都是需要中紀委給我們釋 然的。
  從中國一系列反腐來看,一起案件總會牽連出更多的人來,而對中紀委來講,如果長期未給一起案件定性,說明這起案件背後的 水還很深,而今令計劃被調查,中紀委還未公布移交司法機關,可見在他的背後還涉及到一些人,而這些人有在位的,有退休的,還不好處理,但中紀委只要有決心 查到底,正義是會有來臨的哪一天,因為對中國民眾來講,普遍痛恨腐敗官員,而今雖恨,但手中無權,面對他們無可奈何,只能等中紀委來打虎滅蠅,泄心頭之 恨!
  有人曾對我道:“中央這樣的反腐,治標不治本,能起多大作用”這個問題相信習李王也是知道,但對目前中國來講,能有一套完 善的方案來處理腐敗問題嗎?建立民主制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立起來,不是靠嘴巴喊喊就能建立起來的,而現今中國,需要置死地而後生的勇氣來改變之前腐敗 的官場,重新建立民主制度,讓民眾擁有權力來監督官員的行為,否則,反腐過後,依然回到原貌!
文章来源:http://goo.gl/XIhu54

牛泪:郭文贵背后是谁?能说出来的都不算事儿!

政泉控股和北大方正掐架,表面上看,是郭文贵把李友等送进牢房,还牵出了在日本收受房产的令计划妻子谷丽萍。实际上,这些能公开说出来的内容,根本就是拔萝卜带出来的“泥”。真正背后有怎样的角力,最终目标要指向谁,是谁设下如此布局,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这四个现在还不能说、也许以后也不能说的关键问题,才是背后的要害。

要 搞清这里面的门道,就要先从政泉控股的老板郭文贵入手。郭文贵是谁?很多人认为不过是个资本狂人,是个有一定能量的商人。如果这样,就大错特错了!郭文贵 背后是谁,相信有不少圈内人都很清楚。我不方便说,也不会傻到为此引火上身。不过外界可以从此君因为商业纠纷,能把分管奥运基建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轻易送进监狱,把北京市下属名企首创的董事长刘晓光也送进去,就知道这人有着什么样的能量与背景。

郭文贵的财富,集中体现在北京北四环中路附近的奥运板块,这里现在依然是北京含金量最高的地产板块。郭文贵旗下公司就是在这里拥有大量高端物产项目,是这块黄金宝地真正的的“地主”。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中国崛起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之一,也创造了巨大商机。在当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这里的土地每天都在急剧升值,任何人只要能拿下这些项目,就意味着财富的爆炸式飙升。然而,就是这些相当于印钞机的超级项目,别说市场嗅觉灵敏的潘石屹等得敬而远之,就是资金实力和背景雄厚的几大央企,包括有军方背景的保利,可有谁敢到这里插手?

从这个意义上说,2008年 的北京奥运会,与其说是中国人举办的奥运会,在商业效益上,倒不如说是郭文贵一个人的奥运会!郭文贵在这些项目上赚了多少钱,无人可知。当然,郭文贵本 人,也不过是在前台代人执事的“白手套”,他在这些项目中获得的收益,到底都分装进了谁的口袋,外界也无从得知。但外界可以推测,如果郭文贵背后没有高 人,就凭他一个外地进京的普通商人,在北京这个政商混杂的大码头上,能在利润最丰厚的奥运核心地段海吃鲸吞,还能搬掉那么多大块头的“拦路虎”,这是不可 能的。要在北京这个鱼龙混杂的地产码头强占一席,不管真假,都必须要有人在背后力挺,才能安稳赚钱,安度余生。

那 么,谁又是郭文贵背后的贵人呢?他为什么又要在这个时候策动北大方正和政泉股份的这场纠纷呢?这两个问题,天知,地知,郭文贵知,他身后的贵人知。具老牛 所知,在某个人数有限的政商圈内,好像也不会是什么秘密,但是对圈外人而言,此天机确实不可泄漏!不过好在郭文贵现在已经被弄了回去,这是很多人当时都没 料到的结局,只要能急审郭文贵,让他吐口,所有这些秘密,都会成为后期引发震荡的绝杀武器。

在 搞清郭文贵的背景后,再回过头来看这次被策动的政泉控股和北大方正对垒,就能为文初四大关键问题找出答案。这恐怕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斗智斗 勇的连环杀,相关布局可能在比十八大更早的数年前就已精心布下。在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商业纠纷微澜下,正在进行着一场考验耐心与手腕的、必将影响深远的复杂 角力!现在,角力不过才刚刚开始,萝卜还没拔出,泥就已甩了一地。至于什么时候能拔出萝卜,什么时候重新划分这片萝卜地,各位“牛粉”就等着看结局吧。

文章来源:  http://goo.gl/zq2nXs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何清涟 | 从夏业良事件观中国“大学精神”之消亡

夏业良最近被北京大学解聘,竟然劳烦新华社派出记者,让北大新闻发言人就“不续聘夏业良一事 接受采访”。北大声称自2008年至今,全校合同到期不予续聘的已有25人,以此证明不续聘夏并非出于非政治原因。但25人当中只有夏业良享受新华社专题 报道,却正好说明此事的高度政治化。
不续聘究竟是政治原因还是业务原因?
北大认为,不续聘的原因是夏业良教学评估结果不佳,“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有340多条,还曾有20多名学生联名要求改换任课老师”;学术能力考评不合格,依据是“从2008年8月到2013年1月,夏业良发表CSSCI期刊论文仅1篇(与其学生共同发表)”。
北大的辩称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20多位联名要求改换任课老师的学生当中,这些人当中有多少是党员与信息员?他们要求更换的理由是什么?是政治原因还是教学能力?这点如果没弄 清楚, 很容易误导外界。北大规定,每班聘一至两位信息员,对外不公开。从一些知情者透露的情况来看,确实有学生对夏的教学不满。一次是夏业良在课上讲“社会主 义”在20世纪的实践全面失败,遭到一位学生反驳。夏约学生课后交流看法,学生拒绝,只满足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热爱社会主义的立场。另一次夏在课堂上 讲中国在“三年大饥荒”时期饿死三千万人,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说那不是事实,是诬蔑。还有一些学生指责夏业良“消费政治异见”,可怜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 大学本是涵育怀疑与批判精神之地,他们甚至无知地以自己消费官方意识形态为正确,连历史事实都不愿意顾及。我相信,这些学生上述“不满”之理由如果公诸于 世,北大校方会有点不太好意思。
二、北大指称“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依据的学术标准是什么?通过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及历年刊登的文章,可以知晓其标准。
北大的“大学精神”:马列毛邓思想教育
中共历来将大中小学均看成意识形态培养基地,课程设置当中有门思想教育课,课程名称因时而变,内容却是“马列毛邓三科”,如今当然还得加上现任总书记习近平的各种言论。
因为“课标”的限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些大学的活力不是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是体现在教师教学当中,一些有思想的胆大教师会将讲台当作传道授 业解惑 之地,尽管这样的教师为数很少,但总还存在。我当年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几位因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受到警告处分的中青年教师很受欢迎,他们的讲座一发 出海报,座无虚席。这些人步入中年后,有的在“六四”之后离开中国,有的在各种压力下被迫调整姿态。这其实是大学精神之损失,也是学生之损失。
中国的大学体制当中,有个标准,即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认定以刊发在核心期刊上的篇数为准,所谓核心期刊的审定标准则完全按照意识形态要求,也因 此,核心 期刊上社会科学尤其是涉及现实的文章少有有深度的文章。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还是90年代中后期,那些“思想解放”的好文章,主要刊发在《世界 经济导报》,以及一些体制外的刊物上,如《知识分子》、《东方》、《南方周末》、《战略与管理》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二十一世纪》等。这些杂志的作者大部 分都成为各学校的教学中坚或者如我这样的异议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核心期刊的宗旨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其办刊宗旨宣称,该学报“以马列主义、毛 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贯彻双百方针,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我查了这份学报近三 年的文章,以研究古代文学、历史为主,这方面有一些质量不错的纯专业论文。但涉及现实的文章则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如“北京论坛”、政治学、台湾问题研 究等涉及现实的栏目。
2013年第1期刊有厉以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内容与标题都符合主旋律;同期还刊有晏智杰“反思资本主义:危机的教训”,主旨是通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反思资本主义,以及如何评价中国这些年发展的道路”。
再以2012年第6期为例。林毅夫那篇“21世纪全球多级增长格局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早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及北京大学校报上多次刊 登。该文 分析框架借助马林诺夫斯基的器物、组织、价值文化三因子,再将中国的“仁”这一伦理价值杂糅进去,称中国文化有可能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复兴。考虑到习近 平在2012年11月倡导“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文章的“学术创见”就在于林毅夫利用其世行副行长身份,写了一篇“习总中国梦学习心 得”。同期还有陈志尚的“马克思的人权观在中国”,王浦劬的“中国的协商治理与人权实现”。马克思主义许多主张与现代人权理念相反,中国的人权现状之恶劣 也备受国际社会指责,文章谈的“人权实现”自然是一种包上学术外衣的宣传。
这样的“学术与时代相结合”之路,已经让“百花齐放”变成中共意识形态的一枝独秀,意味着北大的“大学精神”早已异化,北大不但不再是多元思想涵育之地,反而成了中共意识形态教育重镇。
北大为何拒绝承认“不续聘”缘于政治?
大学精神是什么?早在几个世纪之前,就有不少学者做了明确阐述。德国哲学家康德可能是最早阐明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的学者,他认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 同体, 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把自由探求未知和养成人们探求未知的习惯作为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起源。经过几百年发展,欧美大学将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作为支撑现代大学制度的两块基石,藉此成功地解决了大学和公权力、大学和教授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排斥公权力对大学的干预,在法律允许 的范围内,鼓励教授与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学术探讨,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首要原则,鼓励批判与创新相结合,就是大学精神之体现。
近几年不断有夏业良因其有关政治社会问题发言而受到校方警告的消息传出。这次北大之所以坚称是业务原因解聘夏业良,当然是因为北京大学毕竟是中国著 名学 府,知道以政治理由解聘一位教授有损学校名誉——不管北大实际上还保有多少“学术自由”,但因对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学术自由”这块牌子无论如何不能丢 弃,否则就只能与北韩等暴政国家去交流如何控制学术自由与言论自由了。
与北大的措辞相比,《环球时报》很爽快,10月22日的文章后半部分直接指责夏业良近几年“走舆论成名路线”,即“经常说些‘出位’的话,或者摆出 个批判 当局的激烈姿态”。并且幸灾乐祸地警告说,“做异见人士是当下中国很特殊的一种生存方式,一些自由派人士显然在看好这种方式的前途和未来。既然这样,他们 就不应当患得患失”——这话等于承认,北大(包括所有学校)解聘不惮发表政治异见的教授,在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合理合情更合法,被解聘者不应该抱怨。
北大如果像《环球时报》这样爽快承认解聘夏业良是出于政治原因,也就省了我上述一番考证。


文章来源:  http://goo.gl/DVQX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