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东南亚经济危机启示录 (上、中)

东南亚经济危机启示录,上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英镑危机启示录》开 始,在资料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将陆续回眸一系列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作为危机系列的第二篇,我们选择东南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文章的借鉴意义 要比上一篇更高。因为英镑危机更像是一场有蓄谋的货币危机,而东南亚危机则是比较确定的经济危机。事实上,从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接踵而至,如果索罗斯所描述的“核心-外围”体系确实存在的话,这场从核心国家—美利坚—发端的经济危机风暴或许才刚刚走完一半的路程。

让我们将时间之门拉回到1993年。

1993 年下半年,世界银行发表一篇耗资百万美元题为《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的主报告,以及系列子报告[1]。系列报告指出“从1960年以来,经济的 增长速度比东亚其他地区快一倍多,比拉丁美洲和南亚将近快两倍,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快5倍。同样,它们的发展速度也高于工业化国家及中东北非的石油输出国。 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如此集中的区域性是极为罕见的,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2]。为何经济如此高速增长呢?答曰出口拉动。这8个东 亚国家、地区的出口成绩特别显著,他们占世界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9%提升至1990年的21%”。

第一次,“东亚奇迹”四个字出现 在世界舞台。震惊之余,很多人开始研究,为啥这些国家能够创造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要知道,“在过去的30年中,东亚的经济突飞猛进,震惊了世界,在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一代中发展如此之快[3]”。专家学者们扎堆研究的结果,自然是找到一系列成功的“必然性”,比如说:

1, 宏观经济基础很好,高储蓄率、较为稳定利率环境而且通胀水平较低,1993年以前的30年里,以上8个国家年均通胀率仅为8%。看到这里,估计有人会失 笑:8%还算低啊!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知道1663年至1993年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年均通胀水平多少么?说出来吓你一 跳,18%!矮子里面拔将军,东亚八国的硬条件摆在哪儿咧。

2,政府干预做的好,干预措施总结起来就两条: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利率管制。

3, 教育做的好,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产业工人。东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并不比其他多家多很多,但是人家在花钱上有诀窍:主要资源投入小学和初中教育。举个例 子,80年代中期,印尼、韩国和泰国把80%的教育预算投入基础教育!而我们都知道,你让文盲操作机器,连说明书都不懂的人哪行?你让大学毕业生去三班倒 操作机器,说明书是能看懂,问题是人家不愿意来啊。所以念完小学和中学的那些人,他们是最好的产业工人。

不可否认,以上三点是东亚奇迹出现的重要条件。但在我看来,这还远达不到解释东亚奇迹的程度。你想真正全面理解东亚奇迹,必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谈起。

在 布雷顿森林时代,储备货币国家发行货币受到最终等价物—黄金的制约,钞票这种好东西不是你想印多少就能印的。但是,自从1971年美国总统宣布布雷顿森林 体系作废以来,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时代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呢?王建对此有一段很清晰的解释“一般而言,本国储蓄不足会导致 贸易逆差,如果没有足够的外资流入就必须动用外汇储备,如果外汇储备告罄就必须限制进口,强制实行贸易平衡。但对于拥有国际货币地位的国家来说却并非如 此,因为从理论上讲,只要世界各国接受本国货币作为交换和储备货币,即便是本国的净储蓄为负值,只要在全球范围内储蓄是稳定和增长的,就可以通过增发货币 来满足进口需求,而不会由于本国过度发行货币而引发本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实际是利用本国硬通货的国际地位,向接受这些货币的国家征收“铸币 税”。[4]”

这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货币发钞国开始具备长期逆差的条件。在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下,你敢长期逆差搞印钞票换商 品的把戏,就要做好接受惩罚机制的准备:黄金储备被兑换得一干二净。而在信用本位下,只要没有其他货币可以取代你的国际货币地位,其他国家再难受,也得捏 着鼻子眼睁睁看你收铸币税。

美国人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是这么干的。1971年以前,美利坚合众国基本上属于顺差国,通用福特什么的都是美 国制造的名片。经过大约5-6年的过度,上世纪70年代下半叶以后,美国摇身一变成为长期逆差国,不仅长期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每过十年就上一个台阶。伴随 逆差规模的持续扩大,美国制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入老龄化阶段。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通用集团依然矗立,但这时候与其称之为制造业帝国,还不如称其为 金融巨擘,因为它的主要利润来源早已转变为通用金融。

逆差意味着什么,我想所有学过经济学基本知识的都很清楚。之所以能这种状态可以持续 数十年而不崩盘,还是要归功于“伟大”的信用货币时代,只要美元地位不变,在国际间经济往来持续扩大的趋势下,大家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美钞充当国际一般等价 物。站在国家的角度看问题,试想,如果世界上有这么一种好事,你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源源不断地用4美分成本的百元美钞去换取各种生活必须品,干嘛老老实 实去发展生产从事商品制造呢?从实物制造向虚拟经济的转型成为阻力最小的方向。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看问题,在美国生产需要面临高昂的工人工资、高企的社会 保障成本以及永远不会消停的各种维权环保诉讼。如果能找到一个地方,摆脱该死的高工资、高福利和烦不胜烦的诉讼,用远低于美国本土的成本生产商品,然后用 相同的价格销售出去,谁能抵抗这种诱惑?

宏观和微观基础双齐备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商品生产基地转移逐渐兴盛起来。转移的目的地,恰恰就是东亚。在这片土地上,人民勤劳、政府稳定、经济基础良好,简直是梦想中的乐土。

东 亚国家们忽然发现,只要生产能力能跟上,市场已经不再是问题。你在地球上跳高,唯一能限制你的东西叫地心引力。对上世纪的东亚国家而言,唯一能限制他们发 展的东西叫投资。1973年到1993年的20年间,东亚国家的私人投资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两倍。这些钱从哪里来呢?两大块:

一块曰跨国投资,境外直接投资。主要靠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一 块曰境内投资,由于东亚国家的储蓄率普遍较高,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将储蓄转移成投资,就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东亚国家们用一个小小的窍门,就实现了目 标。这个小手段就是利率管制,通过政府干预人为压低利率,东亚国家成功利用银行这个通道,将储蓄大规模转化为信贷,信贷最终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投资,而投资 造就的产能源源不断地投入市场创造利润。于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就此诞生。

必须承认的是,相比拉美模式,东亚模式至少在投资资金的 来源上,要靠谱很多,因为,他们搞投资的钱主要不是靠借,而是靠攒。“从1946—1950 年,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 日本年均储蓄率达25. 4%; 从1951—1961 年, 日本年均储蓄率达30.6% ; 从1966—1978 年, 日本年均储蓄率高达35%。在90 年代上半期, 韩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 储蓄率为34%, 投资率为38%, 大体平衡和协调。”[5]

这就是东亚奇迹,美国需要一个生产基地提供各种商品,勤劳而且勤俭的东亚各国恰好具备成为生产基地的条件。在成为生产基地的过程中,东亚奇迹自然而然诞生了。

回 过头来看,世界银行93年调查报告是一个里程碑。从这份报告开始,东亚国家告别闷声发大财阶段,全世界开始关注东亚,关注这片能产生奇迹的神奇土地。 1993年到1997年,在世界各国的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上召开多次国际会议,讨论东亚奇迹的意义和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东亚,“东亚奇迹”这个词 汇从默默无闻到频发提起,从频繁提起最终成为常识。我们都知道,任何东西一旦成为常识,就不会有人去质疑它,如果谁去质疑它,谁就会成为全世界嘲笑的对 象。保罗.克鲁格曼(没错,就是那个后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发文抨击东亚奇迹,认为“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奇迹建立在浮沙之上,没有技术创新的支 撑,很快就会出问题”,他的观点不但遭到了美国诸多主流经济学家的反对和嘲笑,也遭到东南亚本地的多数专家和领导人的攻击。以中国国内为例,当时的知名学 者吴敬琏、罗肇鸿、左大培等纷纷发表文章,“一方面对克鲁格曼教授的观点表示不同意见,另一方面对“东亚奇迹”的探秘表达出积极支持的态度”[6]

1996年的克鲁格曼或许还没有2008年那么风光[7],但是凭借克拉克奖的获得者、华盛顿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以及年轻的终身教授等一 系列光环,他远远算不上一个无名之辈。克鲁格曼的遭遇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用一种后来者的客观态度观察到1993年到1996年这三年间,全世界投资者的心 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伴随这种变化,国际热钱加速涌入东亚各国,东亚国家经济增长再度提速,1993年、1994年和1995年这三年,每年上一个台阶。东亚各国领导人自信心急速膨胀。

说 到这里,必须提及一个国家:泰国。之所以提泰国,不仅因为泰国是东南亚经济危机中首先被突破的国家(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欧债危机中的希腊),而是因为十几年 后回顾泰国的所作所为,笔者脑海中反复响起一个词汇:二愣子。全世界的二愣子都至少具备同样的特质:不知道天高地厚。因为不知,所以无惧。在经过几十年的 高速发展后,大家来看看泰国政府都干些什么:

1,别人投资靠攒,泰国投资靠借。泰国国内储蓄率保持在30% 以上, 但投资率已高于40% , 需要大量利用外资。大规模借钱的结果就是,1992年泰国外债余额仅为200亿美元,1995年和1996年分别增加至680亿美元和850亿美元。[8]

2,完全没有忧患意识,不知扎紧篱笆为何物。泰国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1993年3月,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期权金融中心,并随之放宽对国外银行在泰国开设支行的限制,允许国外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交易。

3, 甚至没有统筹安排这个概念。借钱不是问题,你借钱的时候,好歹心里要算本帐吧,一窝蜂上来大规模借短期债务的事情,还是要掂量掂量的吧。截至1997年6 月,泰国外债总额突破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更麻烦的是,其中短期外债总额达400多亿美元,约占总外债的45%。

一个人有弱点不是问题,你要满身都是弱点,还招摇过市,就怨不得别人来打你秋风。从一系列结构性失衡出现的那一天起,泰国的结局已经注定。接下来,无非是等待一声枪响。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晓。


[1] 东亚八国包括: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

[2] 摘自《“东亚奇迹”的实质:公平分享的迅速增长——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解读》,《东疆学刊》2004年第01期

[3] 摘自《东亚奇迹之謎——世界银行对东亚8国经济调查报告》,《经贸世界》1994年02期

[4] 摘自《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与货币制度危机》,作者王建

[5] 摘自《东亚奇迹及其问题与启示》,《太平洋学报》1998年02期

[6] 摘自《东亚奇迹是真是假》,《发展》1995年08期

[7] 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由于他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of economic activity")方面取得的成就,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8] 摘自《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探析》,《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01月
 

东南亚经济危机启示录,中集

一个人有弱点不是问题,你要满身都是弱点,还招摇过市,就怨不得别人来打你秋风。从一系列结构性失衡出现的那一天起,泰国的结局已经注定。接下来,无非是等待一声枪响。

当 我们使用“一声枪响”这个词汇的时候,大家肯定首先联想起一个国家:美国。如果你对全球资金流向感兴趣,一定要牢牢盯住美元指数。如果你对未来可能出现的 资金流向趋势感兴趣,一定要牢牢盯住美联储。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当我们回眸那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元指数和美联储在东南亚 经济危机酝酿阶段所发挥的负面影响力。

大概从1996年底开始,美元指数拉开中期上涨的序幕。

好端端的,美元指数怎么会中期走强呢?

三 个月后,大家恍然大悟,美联储给出了答案:加息。美元加息很正常嘛,有啥好说的呢。但是你要有时间把历史数据翻出来,很快会陷入迷惑之中:从1990年以 来,美联储调整目标利率几乎都是顺周期的。也就是说呢,加息周期就是加息周期,如果在加息周期里出现了一个降息,那就意味着加息周期结束,从此以后进入降 息周期。有没有例外呢?有的。1997年3月那次加息,一不小心成为近1/4个世纪里唯一的一次例外。如果说,那时候的格林斯潘同志刚上手业务不熟练,应 该可以理解。但问题是,1997年的格林斯潘刚刚开启他第三届联储主席的任期,早已不是愣头青格林斯潘,而是举世闻名“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 伤风”的那个格老。大家还记得1996年美国大选前期,那句响彻华尔街的口号么?“笨蛋!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美联储主席就成” [1]

晕倒,一轮降息周期中,半途中冒出一次加息,而且加息的时点恰好对应了东南亚经济危机。是巧合么?97年那次从天而降的加息前三个月,美元指数就蹭蹭吃了药一般向上窜,这也是巧合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再次钻进基本面数据的故纸堆里找翻箱倒柜。

先 看经济增长数据,美联储决定加息的那一刻,美国经济正处在一篇愁云惨淡中。1996年11月,非农就业当月新增人数-11.9万,96年12月新增8.9 万,97年1月新增43.8万,97年2月零增长。加息前四个月,新增非农就业平均每月仅为10万人,远低于1996年均值,同样远低于1997年均值。 接着看消费,毕竟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嘛。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同比数据从1996年10月开始下滑,从9.12%一路跌至1997年2月 的2.69%,怎一个惨字了得呵。最后看PMI,反正美国的数据,无非那么三板斧,先看就业(还记得那句话么:“如果你看不清楚形势,就盯住非农就业 吧”),再看消费,最后看PMI。看完这三大块,基本上对美国经济形势就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PMI如何呢?从1996年12月开始,连续三个月下 滑,当然,绝对位置不错。整体上看,说实话,如果你是增长数据跟踪流派,绝对想不到美联储会来这么一次加息。

增长数据跟踪流不行,但通胀数据跟踪流,似乎可以。

举 世公认,美联储的任务既兼顾增长也考虑通胀。增长方面不佳,如果通胀形势糟糕,也可以加息啊。的确,1996年12月,CPI同比达3.3%。必须承认这 是比较高的位置,但是呢,从1997年1月开始,通胀持续回落。为啥要选择通胀已经掉头的时候加息,而非通胀上行期呢?要知道,美联储动手加息的那个月 份,通胀已经回落至2.8%。或许是数据的延迟,或许是美联储反应比较迟钝吧。

总之,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首先看到了降息周期里的 一次异常加息,其次看到了通胀的正面理由,也看到了增长的负面理由。时至今日,早经无从揣测格林斯潘老先生当时的真实想法,或许真相会永远掩埋在厚厚的故 纸堆里。我们能做的唯一事情是做一次认定:1997年3月美联储加息,属于标准的“一声枪响”。伴随这个动作(金融市场领先三个月),全球资金呈现出显著 的回落态势,美元指数持续上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钱往回走的时候,严重依赖资本流入和短期融资的泰国,成为第一个必然倒下的国家。

1997年初,虽然国际资金流动已经用美元指数持续上行敲响了警钟,但在亚洲,依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下面这段文字来自摘抄自《亚洲金融危机回眸》:

“1997 年2月24日,东盟秘书长辛格振臂高呼,促请东盟各国共同努力,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争取2000年在贸易区建立公开、透明、开放的投资区,一时 间,文莱、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越南等会员国反应强烈,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当时,中国还不是东盟成员,中国可以以观察员身份应邀 出席他们的会议。也许,在欧盟形成气候之后,为了维系东盟内部吸引力,增强全球竞争力,走自由贸易区、建立共同市场之路似乎是他们的比较有利的选择。同 时,激进的阿根廷总统梅内姆于千里之外遥相呼应,一向大刀阔斧的他比东盟成员国的领导们走得更远、更迫切,同时,似乎视野也更加开阔,他提议建立一个东南 亚和南美13个国家组成的的自由贸易区,形成一个可使东盟4亿人口和南美2亿人口共同受惠的超级免税大市场。传统上属于欧洲国家的澳大利亚出于地缘政治的 考虑,也向东南亚秋波频送,一再声称自己其实是亚洲国家,改嫁亚洲了,希望加入这个巨大的自由贸易区。”[2]

与一篇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 是,1997年1季度,泰国经济增速开始失速性下跌,当季同比增速仅为1%,2季度-0.58%,3季度-1.6%,4季度-4.19%。要知 道,1961年开始,直至1996年为止,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泰国始终保持了经济高增长。年均增速7.74%,最差的年份也有4.28%的正增长。或 许光看数据,我们是永远无法真实感受和体会到2007年1季度经济数据给人们造成的冲击。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维持如此之高的 增长速度,所有人都会将高增长当成一种前提假设。好比你已经习惯了北极的天气,忽然有一天把你丢到赤道附近,会发生什么?除非早有预期,否则,大概率来 说,第一反应会是恐慌,天都要塌下来一般的恐慌。

晴空霹雳般的经济数据,加上雪上加霜般的美联储加息,如果你是奔赴泰国的外国投资者,此情此景之下会干什么呢?很简单,两个字“闪人”。

如果你是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资资本,会干什么呢?更简单,两个字“卖空”。卖空什么呢?泰铢。

在 国际外汇市场卖空泰铢,是为了攻击泰国的汇率制度。泰铢盯住一篮子货币,具体构成为美元80%-82%、日元11%-13%、西德马克6%-8%。泰国中 央银行每天公布中心汇率,浮动区间为中心汇率的±0.02%。估计看完权重,大家都明白所谓泰铢定价机制是怎么回事,表面上盯住一篮子货币,实际上盯住美 元嘛。由于中心汇率的波动较小,泰铢对美元汇率长期维持在25:1的位置。这种事情泰国人干过,此后几十年里咱们也干过。

1997年2月 初,索罗斯同志领着一群国际投资者开始行动,他们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远期泰铢合约,在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使泰铢贬值的压力空前加大,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泰国中央银行动用了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平息 了这次风波,将泰铢对美元的汇率维持在25∶1的水平上。泰国央行一度以为风波已经平息,正打算喘一口气的时候,全世界危机地区人民的“老朋友”评级公司 粉墨登场。危机面前,这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袖手旁观者,但像评级公司这种职责所在(基本面发生变化后,必须做出反应)必须几十年如一日将落井下石进行到底 的机构,的确不多。4月11日,穆迪公司将泰国大城、京都、泰国军人三家大银行的信用级别由A2降到A3级,两周后,又将它们的级别由A3降到极度危险的 B1级。评级落入垃圾区间意味着国际融资市场对泰国人关上大门,从此之后,他们将独自面对凶险的市场和凶悍的国际投机资金(政府间资金援助,规模过于有 限)。1997年5月7日国际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发起了第二波进攻。从5月8日起,这帮人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 卖泰铢的形式,突然发难,沽空泰铢,造成泰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冲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波动区间,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抛售 泰铢抢购美元,泰国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 泰铢对美元曾经贬值至27∶1。面对新一轮冲击,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拉西亚、印尼、菲律宾出于稳定本地区金融的需要,在5月都与泰国签署了紧急资金援 助协议,泰国中央银行动用了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同时,还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并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此一系列措施干预 下,泰铢对美元汇率又回到了25∶1的水平上。[3]

印象中有这样一句话,攻破堡垒最好的办法是从内部入手,泰铢危机生动地诠释了啥叫从 内部攻破堡垒。金融市场从2月开始动荡,在一个季度的时间里,泰国政府硬生生抵御住国际投机资本的三波放空,从道理上讲,任何一个民族,当他面临外患威胁 的时候(索罗斯为首的国际资本大举做空,泰铢岌岌可危)都应该迸发出一种叫“上下一心”的精神,但泰国国内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内讧狂潮。无论泰国政府 采取任何应对措施,都只能招致冷嘲热讽,国内公众、媒体和反对党们通过传媒、集会、演讲等种种渠道质疑当局做法。中国有句老话,叫站着说话不腰疼。任何政 策,你想挑毛病还不容易么?无论横鼻子竖眼睛挑毛病的那些人出于怎样正当的理由,他们都事实上在自觉不自觉中充当了国际投机资本帮凶的角色。因为,金融领 域的战争,从来都是“信心比黄金还要珍贵”。6月,伴随泰铢兑美元汇率再度走低,泰国国内的质疑与攻击抵达了阶段性高点。面对汹涌的指责,泰国政府再也无 法扛下去,他们犯下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允许财政部长和商业部长辞职以实现断尾求生。几十年后,当我们用上帝视角去回眸那段历史的时候,无语地发现:所谓 的断尾求生,却实质性敲响了泰铢最后的丧钟。如果你没做错,如果不是无能,为何要丢出两个可怜的替罪羊呢?财政部长和商业部长辞职这一刻,市场上最后一点 信心也被消耗殆尽。索罗斯在恰当的时刻喊了一嗓子:“泰铢将继续下跌20%”[4],市场信心彻底崩溃,出现了更大更势不可挡的抛售泰铢潮。没有人可以战 胜整个市场,孤身一人的泰国央行在打光手中子弹后,面对铺天盖地的敌人,发出一声悲鸣。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改行有管理的浮动 汇率制度。当天,泰铢暴跌20%。

泰铢保卫战落下帷幕,是役,历时5个月。结果:索罗斯们获得了第一个支点,这里将成功架起投石车,源源不断地将恐慌、混乱和暴跌投送至整个亚洲。

[1] 1996年美国大选前期《财富》杂志

[2] 《亚洲金融危机回眸》

[3] 《钉住制度如何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2007年《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4] 《法兰克福卫报》1997年
 
文章来源:http://goo.gl/zepuV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