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海外的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陆续公布了机密文件,指出美国监听了全球近30多个国家首脑政要的手机,引起轩然大波。而媒体也通过公布的机密文件,总结了英美常用的一些间谍术语。
综合媒体10月28日报道,流亡俄罗斯的斯诺登(Edward Snowden)最近陆续爆出美国监听多国首脑政要的手机,引发了美国全球性的外交危机。与此同时,根据斯诺登披露的一些机密文件,一些间谍术语也公布于众。
1.“奔牛”(Bullrun)或者“边山”(Edgehill)
这种用于修改密码的后门安插项目,在美国被称为“奔牛”,在英国被称为“边山”。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指出,美国国安局及其伙伴除了利用“暴力搜索”的算法逐
个寻找正确的密码,还盗取口令,并且从信息公司那里获得密码技术,以使情报部门通过“后门”获得至今依然被用户视为安全的个人资料。文件显示,每年花在这
些项目上的钱至少有1.82亿欧元(约合2.51亿美元)。
2.“五只眼”(FiveEyes)
“五只眼”情报联盟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组成。这些国家的情报部门分享所有信息,并承诺互不监控。
3.数据和元数据(data about data)
美国国安局及其伙伴获取的情报分为数据和元数据两个等级。除了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美国情报部门还获取元数据。元数据能够描述通信的来源、目的地、规模
(例如短信长度或通话时间)和时间。根据元数据,可以绘制出一张涵盖目标对象经常活动区域的地图,因此元数据比数据更加重要。
4.对象国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美国国安局及其盟友按照重要性高低将对象国分为5个等级。最高等级包括美国最担心的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国。欧盟的贸易和对外政策被排在第三等级。而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最后一等。
5.“棱镜”
美国国安局及其伙伴通过“棱镜”计划进入谷歌公司、微软公司、脸谱公司和苹果公司等网络巨头的服务器。据斯诺登披露,这些公司都曾在华盛顿付费的情况下与美国合作过。
6.“滕波拉”(Tempora)
英国情报部门通过“滕波拉”计划从传输全球大部分通信的光纤电缆中截获大量数据信息情报。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光纤电缆中,有两条来源于英国:联接欧洲和北美的跨大西洋光缆;联接欧洲与中东、印度、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光缆。
7.UTT
UTT是UnifiedTargeting Tool的英文缩写。美国中情局利用这个软件程序来选择监控对象。情报分析员无须知道监控对象的名字,只要输入一个地缘政治范围及其特征,例如是一个外交人士。该软件还可以根据电子邮件、脸谱网站用户等条件进行筛选。
8.XKeyscore
XKeyscore是一个基于全球700台超级电脑的计算机系统。它能通过元数据,搜索和分析电子邮件、用户的数字通信和上网记录等。有用的信息能在服务器中保存5年,而无用的信息24小时之内就会被清除。
文章来源: http://goo.gl/l42HC7
Translate
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斯诺登个人是不是道义上的英雄?
导语:
2013年6月,前中情局雇员斯诺顿揭露美国的一项机密监控项目,引发外界担忧美国政府擅自获得公民电子通信记录、危害全互联网的隐私安全。舆论对斯诺登
的评价有正反两种观点:或是褒扬斯诺登为揭开政府非法黑幕的英雄,或是谴责其为擅自泄露雇主机密、扭曲事实污蔑政府的合法行为。
http://goo.gl/YmiW9
|
||||||||||
|
||||||||||
|
||||||||||
|
||||||||||
|
||||||||||
|
标签:
棱镜计划,
美国,
斯诺登,
网络,
Edward Snowden
棱镜计划、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活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该计划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外国用户进行广泛
的窃听与监控,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项目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该计划日前被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
曝光。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9岁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Edward Snowden在香港向世人揭密了美国政府的两大秘密监控项目:针对美国普通公民的电话监控项目和针对外国人的互联网监控项目。前者使得当局能够获取并存 储美国电话用户的海量通讯信息:何时、何地与何人进行通讯,通讯频次与时间长度等等。尽管这些普通美国人与恐怖主义也许毫无联系,但有可能被长期、无差别 地监控。这些监控是秘密进行的,用户不会收到任何提示,更不会见到法官签署的法律许可文件。而PRISM计划使得NSA有能力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海外用户 进行窃听和监控,这些美国互联网公司括Microsoft(含Hotmail)、Google、Yahoo、Facebook、Skype和Apple。 而根据根据华盛顿邮报提供的绝密级别的幻灯片,NSA能够获取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等所有存储的信息,甚至可以扩展到用户的社交网络细 节。
棱镜计划、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活
这两个秘密监控项目一被公开,就引起了关注者的激烈争辩。NSA的官员们认为这些监控避免了很多恐怖袭击,而Edward的将之公布于众给美国 情报工作来带巨大损失,他必须受到审判;奥巴马也表示绝对的隐私与绝对的安全不可兼得,竭力为监控项目进行辩护。而笔者则站在Edward Snowden的一方。你可以说Edward 太年轻、太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他通过呐喊唤醒世人,放弃了20万美元年薪、选择与美国政府为敌流亡到香港,只为了我们能够免于生活在电幕之下。他是一 个英雄!
笔者认为,PRISM计划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个个体的行为也许都不尽相同,但都是有规律的。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 人们的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对个体行为习惯进行推测,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广告主和电商们通过分析海量客户的购买行为能够了解客户,进行有针对 的营销以提升业务;洛杉矶的警方通过分析几十年的犯罪记录,预测犯罪行为模式与频率,从而有针对地安排警力。盯上大数据的显然不仅仅有这些企业和地方警察 局,美国政府也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监控计划中的对普通民众电话和互联网的监控也许并不涉及具体某个电话、某封邮件的监听与解读,但是通过关键词筛选、用 户联系频率与地点与恐怖袭击可能存在的联系、不正常现金流向的分析,美国政府也许能从中找出“恐怖袭击”的蛛丝马迹。尽管目前美国政府声称这些秘密监控措 施仅用于反恐,但它们极容易被缺乏监管的当局滥用。预算不公开的秘密机构NSA能够获取你的地理位置、通讯记录、社交网络联系、视频、照片等等数据,并且 能够未经法院许可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根据《爱国者法案》,政府可以不需要法官监督和许可,即可在任何时间获取任何公民的个人资料、金融交易资料 和医疗资料)美国记者华莱士曾经谈笑风生地说:“如果它看起来像鸭子,游泳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么它可能就是只鸭子。”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这些秘密机构 上,NSA看上去像进行互联网监控的机构,建立了大型数据存储与运算中心,也承认自己进行互联网审查。它唯一的挡箭牌就是“为了挫败恐怖袭击,为了你们的 安全”。然而,反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谁能保证“反恐”不会成为美国式的维稳呢?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产生的海量数据会越来越多的存放在网上:邮件、个人档案、信用卡信息、地理位置、个人日程安排、电子书、照片等等。 Apple公司的iCloud服务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地同步音乐、邮件、照片和个人文档等等信息。过去,我们相信Google、Amazon和Apple 公司能够为我们的隐私提供足够的保护,也乐于享受云技术的便利,并且期待着更加美好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今天,Edward为世人敲响了隐私权的警钟!如 果将来的某一天,美国政府认为购买过高压锅、与外国人(尤其是穆斯林)经常联系和阅览过“如何在你祖母的厨房中制造炸弹”的人有进行恐怖袭击的倾向,可以 对他们进行重点监控和钓鱼执法的话(笔者非常怀疑NSA有类似的数据挖掘方式),那么小说《1984》中描述的场景终于来临了。这是比菜刀实名制高明得多 的方法:悄无声息、成本极低且十分精准。推动大数据发展的背后,也许不仅仅有那些互联网巨人们,更有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家。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使得野心家 们能够高效、精准地清除异己、控制思想。奥巴马政府就以“反恐”为名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
2006年的一部德国电影《别人的生活》中,有一个场景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阴暗的地下室里坐着无数的拆信员,他们用蒸汽熏信件的封口使得胶 水失效,以便对信件内容进行神不知鬼不觉的审查。而现在,电影又变成了现实,NSA的巨型高性能计算机正在高效运行,情报专家们在大数据中正挖掘得不亦乐 乎。An ever bigger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http://goo.gl/HloU4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9岁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Edward Snowden在香港向世人揭密了美国政府的两大秘密监控项目:针对美国普通公民的电话监控项目和针对外国人的互联网监控项目。前者使得当局能够获取并存 储美国电话用户的海量通讯信息:何时、何地与何人进行通讯,通讯频次与时间长度等等。尽管这些普通美国人与恐怖主义也许毫无联系,但有可能被长期、无差别 地监控。这些监控是秘密进行的,用户不会收到任何提示,更不会见到法官签署的法律许可文件。而PRISM计划使得NSA有能力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海外用户 进行窃听和监控,这些美国互联网公司括Microsoft(含Hotmail)、Google、Yahoo、Facebook、Skype和Apple。 而根据根据华盛顿邮报提供的绝密级别的幻灯片,NSA能够获取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等所有存储的信息,甚至可以扩展到用户的社交网络细 节。
棱镜计划、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活
这两个秘密监控项目一被公开,就引起了关注者的激烈争辩。NSA的官员们认为这些监控避免了很多恐怖袭击,而Edward的将之公布于众给美国 情报工作来带巨大损失,他必须受到审判;奥巴马也表示绝对的隐私与绝对的安全不可兼得,竭力为监控项目进行辩护。而笔者则站在Edward Snowden的一方。你可以说Edward 太年轻、太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他通过呐喊唤醒世人,放弃了20万美元年薪、选择与美国政府为敌流亡到香港,只为了我们能够免于生活在电幕之下。他是一 个英雄!
笔者认为,PRISM计划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个个体的行为也许都不尽相同,但都是有规律的。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 人们的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对个体行为习惯进行推测,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广告主和电商们通过分析海量客户的购买行为能够了解客户,进行有针对 的营销以提升业务;洛杉矶的警方通过分析几十年的犯罪记录,预测犯罪行为模式与频率,从而有针对地安排警力。盯上大数据的显然不仅仅有这些企业和地方警察 局,美国政府也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监控计划中的对普通民众电话和互联网的监控也许并不涉及具体某个电话、某封邮件的监听与解读,但是通过关键词筛选、用 户联系频率与地点与恐怖袭击可能存在的联系、不正常现金流向的分析,美国政府也许能从中找出“恐怖袭击”的蛛丝马迹。尽管目前美国政府声称这些秘密监控措 施仅用于反恐,但它们极容易被缺乏监管的当局滥用。预算不公开的秘密机构NSA能够获取你的地理位置、通讯记录、社交网络联系、视频、照片等等数据,并且 能够未经法院许可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根据《爱国者法案》,政府可以不需要法官监督和许可,即可在任何时间获取任何公民的个人资料、金融交易资料 和医疗资料)美国记者华莱士曾经谈笑风生地说:“如果它看起来像鸭子,游泳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么它可能就是只鸭子。”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这些秘密机构 上,NSA看上去像进行互联网监控的机构,建立了大型数据存储与运算中心,也承认自己进行互联网审查。它唯一的挡箭牌就是“为了挫败恐怖袭击,为了你们的 安全”。然而,反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谁能保证“反恐”不会成为美国式的维稳呢?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产生的海量数据会越来越多的存放在网上:邮件、个人档案、信用卡信息、地理位置、个人日程安排、电子书、照片等等。 Apple公司的iCloud服务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地同步音乐、邮件、照片和个人文档等等信息。过去,我们相信Google、Amazon和Apple 公司能够为我们的隐私提供足够的保护,也乐于享受云技术的便利,并且期待着更加美好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今天,Edward为世人敲响了隐私权的警钟!如 果将来的某一天,美国政府认为购买过高压锅、与外国人(尤其是穆斯林)经常联系和阅览过“如何在你祖母的厨房中制造炸弹”的人有进行恐怖袭击的倾向,可以 对他们进行重点监控和钓鱼执法的话(笔者非常怀疑NSA有类似的数据挖掘方式),那么小说《1984》中描述的场景终于来临了。这是比菜刀实名制高明得多 的方法:悄无声息、成本极低且十分精准。推动大数据发展的背后,也许不仅仅有那些互联网巨人们,更有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家。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使得野心家 们能够高效、精准地清除异己、控制思想。奥巴马政府就以“反恐”为名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
2006年的一部德国电影《别人的生活》中,有一个场景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阴暗的地下室里坐着无数的拆信员,他们用蒸汽熏信件的封口使得胶 水失效,以便对信件内容进行神不知鬼不觉的审查。而现在,电影又变成了现实,NSA的巨型高性能计算机正在高效运行,情报专家们在大数据中正挖掘得不亦乐 乎。An ever bigger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http://goo.gl/HloU4
标签:
大数据,
监控项目,
棱镜计划,
Edward Snowden,
PRISM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