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

北京大学校友就母校举行“学习活动”一事的公开信

(转载者注:签名已结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0cdfd0101bw1b.html

北京大学校友就母校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
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精神座谈会”一事的公开信
签名邮箱:cosignatorypku@gmail.com

2013年5月4日,北京大学于115周年校庆之际,在英杰交流中心大张旗鼓地举行了“学
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精神座谈
会”。作为曾经的北大学子,我们对母校这一赤裸裸的政治献媚之举深感震惊。
我们当年之所以报考北大,不仅因为这里有着国内第一流的学术环境,还因为她的校园
文化中,对于蔡元培教育理念的认肯:“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
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诚然,在后来的历史中,北大并未能够始终坚守这一理念,文革
中甚至一度沦为由野心家操纵的学术打手,拨乱反正后虽重新积聚元气,却又遭遇各种
政治运动的挤压和商业大潮的侵蚀。然而北大师生之中,毕竟尚存一丝精神血脉不绝如
缕。也正是由于这一理念的承续,北大才能在晚近三十多年来始终维持较高的学术水平
,不至于随波逐流,沦为平庸。
然而,今日的北大,先有学生以集体名义致信总书记,又有校党委、行政在接到回信后
,“迅速在师生中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
体同学回信精神的热潮,通过传达回信精神、师生座谈等形式,在全校师生中间展开学
习活动。”尤为讽刺的是,主事者将这一政治献媚活动视为“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
的光荣传统”,特意安排在校庆日进行。敢问,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究竟是爱国,还
是爱领袖?是进步,还是进谄言?五四学生张扬的是民主,还是奴颜以媚主?追求的是
科学,还是阿世之曲学?
这些年来,社会上关于“北大精神已死”的议论不绝于耳。这些议论既体现出公众对北
大传统的深刻认同与当下的殷切期望,也折射着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譬如2005
年,时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建议国务院发文禁止教师“利用课堂散布违反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错误言论”;2011年,北大在全校推广实施对“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进行会商
的制度——两次事件均引发了公共舆论的轩然大波。然而它们的恶劣程度,都远远不及
此次校庆日对“总书记回信”的“学习活动”和座谈会。
媚术与学术,如水与火,冰与炭,媚术兴,则学术衰。如果这样赤裸裸的媚权行为能够
堂而皇之地在燕园通行无阻,北大堕落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近年已有不少优秀学者
因憾于北大的学术环境与条件,而播迁到其他高校,倘若北大再这样自砸招牌,恐怕将
来不免泯然众人,只得反复叨念“悠久历史”、“光荣传统”聊以自慰矣。
母校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骄傲。母校名誉受损,我们面上无光;母校斯文隳堕,我
们心忧如焚。因此,我们呼吁北大现任各级党委、行政领导:不管你们是否北大出身,
既然坐上了这个位子,就该知道,北大无小事,它不仅承载了你们的前途,也承载了校
友的记忆,国人的期待。无论是功是罪,你们今日的所为,终将和北大一起被载入历史
。纵然你们不能学蔡元培,为北大破除沉疴,开创新局,至少不要做北大的罪人,让老
北大的那一丝血脉在你们手上中绝。
我们邀请所有认同此信的北大学子尤其是目前的在校生加入联署,以向世人证明:虽然
屡受折辱,但,北大精神不死。它曾经在一代代北大学子身上生根、开花,造就了老北
大的神话,如今,该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守护、来延续老北大的传统。
签名邮箱:cosignatorypku@gmail.com

-----------------


黄芸:签名何为?

这个关于北大校庆日“学习活动”的公开信,是我连夜写出初稿,由林垚修改定稿的。林垚在校期间就已有文名,经他润色过的公开信,气势磅礴,掷地有声,与原 稿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因为想要赶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回应,我们又能力有限,无法对文本进行仔细推敲,因此,当萧瀚老师问我签名是做什么用的,竟把 我问得楞住了。想要采取一些行动,而不是听任这种事发生,或加入网上对母校的各种嘲讽,这是我看到消息后的直觉的想法,至于为什么,却是在起草公开信的过 程中,为了说服校友参与,才找出一些解释,但是,仍有一些想法和感受,没有能够沉淀下来。
当我进入北大时,正好赶上BBS的辉煌时代,那时YTHT上的一个转贴,竟能惊动中纪委亲临北大。学生对学校的各种批评,可以发在北大未名和一塌糊涂上, 只要言之成理,便能获得师生的关注,并迫使学校面对。2005年闵维方建议国务院给高校教师下达禁言令时,我写了一篇短文《北大课堂有禁区?》,发在未名 三角地版,不仅成为站方推荐、大量网友跟帖评论的论坛热帖,而且因为被余世存兄转载到他自办的网站上,而被校外各种BBS广泛转载。三天之后,未名的这个 帖子被设置为只读,所有评论删除,并有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出面为闵维方辩护,我于是与之辩论,然而才过几个回合,站方便将这个主题设置为只读,强行中止辩 论。不过,校方能够禁止BBS上的议论,却不能消灭人们心中的疑问。一个多月后,李敖受邀来北大演讲,闵维方以校务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作陪,在提问环节,有 学生提出,请李敖对闵书记“应当禁止教师在课堂上发表反动言论”的观点给予评论。那时我没有拿到入场券,待在宿舍看网络直播,看到这一幕时,不禁大感快 慰。
2011年北大所谓“会商”制度出台时,我颇为不安。据我所知,自90年代以来,虽有某些权势人物对于北大“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蓄意摧折,但从未 像“会商”制度那样公开、直接和普遍地针对学生,而且获得堂而皇之的名义。因此,有的曾是校园活跃分子的校友斥之为“恶毒”。所幸当时舆论汹汹,这一制度 即使得到执行,多半也要大打折扣。
然而即使是打了折扣,隐忧仍是在的。所以果不其然,现在又有了校庆日的“学习活动”。这已经不是恶毒,而是无耻。斯文扫地,莫过于此。然而,这一次,除了 网络上人们的讪笑之外,主流媒体却不便跟进和发声。倘若这一次的媚主求荣可以被舆论轻轻放过,那么下一次不知道燕园里还会上演什么样的无耻之尤。所以,我 觉得有必要公开地并且是大声地谴责舔痔者,以警效尤。这是我为什么要发起签名的原因之一。
然而,仅仅是谴责害群之马,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北大沉沦已久,虽有众多学行兼优的师长在政治势力和商业大潮的双重挤压下,仍然淡泊自守,然而倘若没有来 自学生的积极回应,师长们的这份坚守和苦心,恐将付诸东流。所以,我希望通过校友的联署,让世人尤其是今天仍在燕园苦读的学弟学妹们知道,德赛二先生并不 仅仅是属于老北大的传说,它们也是当代北大人中不死的精魂,而每一个北大人,无论入学早晚、名气大小、成就高低,只要他/她愿意,都可以加入这一传统的接 力。惟有北大学子的自省和自新,才是北大传统生生不息的最终保障。而如果,我是说如果,由众位师长们苦心守护的那一丝血脉,最终无法在燕园继续传递下去, 那么,礼失求诸野,我希望这封公开信能够唤起校友们对于北大精神的记忆,从而使它在燕园以外传播开来。
我和林垚都不是什么知名人士,因此,由我们发起的这次签名,很可能应者寥寥。但是,即使没有一个人响应,在我看来,公开信也自有其意义。首先,这并不是 说,只有签了名的校友才认同老北大的传统,事实上,近几年来,北大校友中出现了不少社会活动家,他们早已在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见证着北大精神,而我和林垚 的主要志趣却在学术。其次,北大沉沦已久,而我们能力有限,这封公开信不可能改写北大校史,更牵扯不到新政或是革命改良之类的政治问题,倘若它能抛砖引 玉,令这一出“学习”闹剧进入更多公众的视野,从而引起更持久、更深入的批评和反思,那便是我们的收获。因此,若有的校友虽不参与联署,却愿意另外撰文, 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我们尤其希望,这封公开信能够被现在的北大师生尤其是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各级领导看到,但是未名BBS多年前便已关闭了校外IP 发帖权限,所以,如果有在校生愿意帮忙将它转到未名,我们不胜感谢。
对于慨然允诺作为公开信的联名发起人的其他几位校友,尤其是林垚,我个人深为感谢。       


早上醒来,睁开眼睛,发现公开信还没有被和谐,于是再说道两句。
首先,因为在公开信发出前,我和林垚总共向近百位校友发出过邮件,征集共同发起人,结果只有4人响应,而且所有6位发起人除江绪林外都不是什么知名人士, 所以对于公开信发出后的反应,至少我自己是很没底的。到目前为止,有两个半出乎意外。一是竟然在数小时内获得数百次转发(呃,作为粉丝数不到1千的草根博 主,这个惊讶不奇怪吧……)。二是居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和谐,虽然这是周末的晚上,不过,俗话说北大无小事,我对北大维稳部门的工作效率一向是非常信任 的,而且虽然我自认为我们的这个校友公开信是在替北大挽回颜面,北大领导们可未必这么想。另外半个是居然真的收到校友联署,虽然只有6个,其中还有一位不 便公开工作单位,所以我建议他慎重考虑一下万一被单位知道了怎么办再作决定。其实数百位转发者中有不少是校友,其中当然也有我认识的朋友,所以,对于有人 加入,可以说既意外也不意外,算半个。
不出意外的是,评论中各种声音都有。多数是支持的,即使不是校友。高校人文精神的沦丧,政治对学术的伤害,是整个社会共同的感受,并不限于北大一校,所以 有网友说,若这种事发生在自己学校,会是什么样。校友自然更为痛心,尤其是是考古系的校友。有一位,应该是北大老师吧,说:“昨晚见到了最后改信的人,也 是骂不绝口。那些局中人也颇无奈。”大概是没想到会被操作成现在这个样子。是的,组织学生以集体的名义写信给总书记已经够恶心的了,更恶心的是把“学习” 活动和五四、和115周年校庆绑在一起,虽然京师大学堂不是在5月4号成立,可是既然目前是在这一天庆生,那这就等于把五四和115周年校庆一起打包出 卖。本来这种出卖校格拍领导马屁的事情,别的高校也不是没有做过,可是没有哪所高校能像北大这样卖得这么好。
也有不以为然的,说我们想搞一刀切,不符合兼容并包的校训,应该让那些想搞学术的搞学术,爱学习领导讲话的学习讲话。拜托,北大新闻网上说了要把“学习活 动”在全校师生中推广的哦:“为了组织辅导员和广大学生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学生工作部还动员全体辅导员和学生党支部书记带头并动员同学们 收看新闻联播,还将于近期开展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开展专题学习。”——引自《北大学生代表热议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 话和回信精神》,链接http://pkunews.pku.edu.cn/2012zt/2013-05/05/content_271209.htm。还搞了个专题,发了篇《一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接下来还会有二论、三论哩。有截图为证。呃,顺便说明下,《一论》的文章标题里,我省略了三个字,是总书记的名讳,不然会碰到关键词审查,抱歉啊……
签名何为?(2)


也有说我们作秀的。亲,欢迎你也来作秀哦,我一定全力支持。发公开信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能够激励更多曾经或现在的学子出来对学校的种种乱象说不,不管你的学校是不是北大。
也有说我们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嗯,你没处在我们的位置,怎么知道我们腰疼不腰疼?我明年博士后出站,到时会面临求职问题。林垚虽然目前人在国外,学成之 后,多半也是要回来的。我们公然反对学习,虽然人微言轻,习本人未必听到,底下自然有人乐于替他摆平。何况,习接班才半年,这半年来各种暗流涌动,说不定 有人想要利用我们的反对来借题发挥。而一旦卷入政治漩涡,哪怕是被动卷入,后果(无论对人对己)就难逆料。所以在公开信发出前,曾有数位师友提醒我们再慎 重考虑下。我觉得呢,就前途而言,天下之大,总会有我容身之处。至于新政之类的,我不懂,也不指望,我只知道,“一个自由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们能够建立 起来的。”大学是学术机构,而不应是奴才养成所。如果没有每个人心中那一点不昧的灵明,就算奥巴马来当总书记,又如何?奥巴马跑到美国中学里给学生发表演 讲,被媒体一顿炮轰,因为,政客的任务是搞政治,不是充当国民的精神导师。我们呢?任何人只要当上了政治领袖,好像就自动取得了精神导师的资格,于是各种 学习运动就都来了。这种风气不破除,中国人永远都是奴隶和奴才。所以,我之反对北大学习,和习这个人,以及他的政策、倾向,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在北大学习这件事上,习是被动的,甚至可以说他是被北大某些人利用了。他只是例行公事地去了趟北大,某些人就想借机拍马屁,以学生的名义给他写信, 并且通过有关渠道递进了中南海。后面的事情就是一整套程序反应,和习本人未必有太大关系,甚至回信内容都很可能是秘书代笔的。什么?你不相信整件事情—— 从以学生的名义给总书记写信,到总书记回信,到校庆日学习——从一开始就是策划好的?别跟我说这事真是学生自发的,虽然我一直就听说学生会团委很黑,这事 能做起来,肯定和考古系2009级团支部那几个人脱不了干系,不过,他们毕竟年轻,能量有限,要是没有人躲在后面,他们恐怕未必知道致总书记的信该往哪儿 投。这样看来,策划人应该是非常精明,以学生的名义提出给总书记写信,令上级领导们不便驳回,又有相当强大的运作能力,能够把回信时间控制在五四前夕,以 便同时绑架五四和115周年校庆。
我相信考古系师生中一定有从一开始就心怀不满的,但为什么这件事居然运作成功了?是没有估计到最后的结果,所以没太当回事?还是已经习惯了因循,虽有不 满,却并不公开表达出来?还是虽曾反对,但却无效?很希望有了解内情的人士出来讲讲,即使是匿名也好。至于说“局中人也颇无奈”云云,我不这么看。如果事 先知道这件事会成为千夫所指,他们还会参与进去吗?这就是我觉得为什么需要出来说不。这不会改变既成事实,但是,我希望能够唤起至少是部分北大人的荣誉 感,使得他们以后在面对类似事情时,能够多一些犹疑,多一点说不的勇气。知耻近乎勇。
非常感谢徐战前兄为此事挥毫赋诗。徐师兄将来若再出诗集,请务必把它收进去哦,最好附上详细说明,让人知道这首诗是为何事而作。
我还希望校史馆的老师能够将这次五四校庆日学习活动的始末,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写进《北京大学2013年大事记》。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此次学习活动都是北大今年的一个重要事件,所以,千万不要落下。


北大团员青年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
日期: 2013-05-06  信息来源: 团委

5月5日晚,“北大团员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座谈会”在校团委221会议室举行。校 党委副书记叶静漪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团委书记班子成员、校团委机关和院系青年团干与来自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第十五届 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校团委书记阮草主持座谈会。

2012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团委书记金鑫首先发言。金鑫老师同与会师生分享了参加五四主题团日座谈会并受到 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体会。他表示,总书记的讲话对于当代青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团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点燃梦想需要不断开拓 梦想的“通路”,让北大学子近距离接触梦想,体验梦想,最终实现梦想,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北大团员青年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

座谈会现场

随后,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学生代表发言。徐斐宏同学结合艰苦而难忘的田野实习经历对考古专业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强 调了考古发掘对于弘扬中国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当代青年应该用理想信念指引自己的人生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陆元诚同学也结合回信精神与专业学习情况,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断走向优秀的精神 基础和动力源泉,考古专业的学生应摒弃流俗、淡泊名利,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他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考古学子的亲切关怀,更是对北大学子、对 全国青年的殷切期望。

之后,校学生会、各学生社团和研究生支教团学生代表依次发言,结合各自的实践经历与人生体悟,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对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 讲话和回信精神的理解,表达了北大学子“勇当筑梦人”的信念与决心。校学生会执委会主席、光华管理学院2009级本科生戴威通过对学生会“企蒙”项目与 “齐”迹之路北京大学穿越沙漠活动的介绍,从坚持理想主义情怀与加强改革创新意识两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他在学生会工作中对于中国梦的理解与践行;校学生会 常代会会长、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张欣与大家交流了对“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体悟,并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展示了常代会反映同学诉求、参与校园治 理的民主实践;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代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09级本科生邵子剑结合自身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尤其是多次支教活动,阐发了作为一名“奉 献者”的理想青春与中国梦想,并号召大家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多投身社会实践,让理想照进现实;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学生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 级博士生陈铭杰表达了自己对“家国之梦”与“个人之梦”的关系的认识,认为当代青年学生需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山鹰社学生代表、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级本科生石昊一将山鹰社“存鹰之心,志在高远”之志与中国梦相结合,体现出当代青年实现中国梦所应当具备的意志品质;创新学社学生 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级直博生李金凤结合社团活动阐释了对“开拓者”精神内涵的理解,体现出当代青年勇于奋进、不断开拓的精神风貌;第十五届 研究生支教团学生代表、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09级本科生麻男迪结合对回信精神的学习,表示将投身实践、拼搏进取,在西部支教的过程中,争当“筑梦 者”,传递中国梦。

最后,叶静漪发表总结讲话。她充分肯定了与会老师与学生代表精彩的发言,并指出,基于不同的专业角度和价值观,每一位北大学子对中国梦都有 不同的理解和实现方式,而正是多种多样的个人梦汇集起来,成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叶静漪表示,从历史传承的视角出发,自五四运动起,北京大学始 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奋进。总书记在五四前夕的这封回信,不仅是对北大学子的肯定、鼓舞与激励,也是对北大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寄予的 厚望。叶静漪强调,北大青年应当自觉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和北大传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勉励和要求,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她希望各位同学 认真领会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给北大学生回信精神,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以北大学子的气魄与胸怀成就大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北大人的智慧与力量。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的第一个青年节,也是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之后的第一个青年节。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时间节点 上,全体北大团员青年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和给北大学生回信精神,牢记“五点希望”,始终坚持以中国梦引领北大梦、青春梦,把实现中国 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编辑:剡溪

相关链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和回信精神


北京大学校友公开信联署人名单(更新至5月8日17时)
(2013-05-08 17:11:07)
转载▼
       
到今天17时止共收到61人签名,其中有三个无效签名,两个是姓名没写全,还有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朋友为表支持也签了名。很感谢这位兄弟院校的朋友,不 过,很遗憾我们这个联署是面向北大校友,将来可能提交给北大校友会的(如果北大无视校友呼声,继续在全校推行“学习”活动的话),所以只能从正式名单中剔 除了。两位无效签名如下:
28    5/7/2013 14:28:36    北大校友    1990-1994    1994 本科    天涯
55    5/8/2013 2:20:03    雪    2012-2016    2015届学士    北京大学
这两位都是通过联署网页签名的,时间是美国时间,和北京有12小时的时差,时间前面的序号是网页上的次序。若这两位校友能看到的话,麻烦重新签署,或发邮件到签名邮箱:cosignatorypku@gmail.com予以更正。
目前继续开放签名。网络联署地址:https://docs.google.com/forms/d/ ... OEBzazHOEw/viewform


序号    姓名    在校时间    毕业年份及学位    现在单位
1.    黄芸    2001-2006    2006届博士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2.    林垚    2000-2007    2007届硕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
3.    董一格    2002-2003        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博士研究生
4.    王宇    2001-2005    2005届本科    中国农业银行工程师
5.    江绪林    1999-2002    2002届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师
6.    毛兴贵    2008-2012    2012届博士    西南大学副教授
7.    陈禹    2005-2009    2009届学士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生
8.    张哲    1999-2003    2003届学士    媒体人
9.    何怡    2000-2004    2004届学士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10.    赵成文    1999--2002    2002届硕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学院老师
11.    杨东钰    2001-2005    2005届本科 
12.    周濂    1991-1999    1996届学士、1999届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13.    邢观斌    1991-1999    1996届本科、1999届硕士    IT创业公司
14.    祖晓龙    1992-1997    1997届学士    教师
15.    黄英    1999-2003    2003届学士    移动互联网游戏制作人
16.    宁二    1998-2002    2002届学士    文字工作者
17.    张友谊    2007-2011    2011年本科    哥伦比亚大学
18.    杨隽    2009-2012    2012年硕士研究生    复旦大学
19.    赵宇彤    2008-2012    2012 本科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院 在读硕士
20.    羅勉    2010-2014(預計)    2014,國際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預計)    無
21.    王仪康    2009-2013    2013年,本科    PKU
22.    谷永强    2004-2008    2008届本科    时代周刊记者助理
23.    蔡述宗    2002-2006    2006 本科    Technip USA
24.    张拓木    1995-1999    1999学士    互联网公司
25.    王钊    2004-2009    2009本科    Texas A&M University
26.    孙正则    2002-2009;2012-    2009 硕士    继续潜伏在伪北大
27.    李进进    1982-1989    1985 硕士     美国纽约律师
28.    魏涛    2005-2008    2008,硕士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历史系
29.    章闻韶    2007-2011    2011 学士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30.    李嵩    2000-2004    2004    语音合成软件开发工作
31.    张千帆    2003-2013    无    北京大学教授
32.    吴萱萱    2004-2008    2008 本科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系博士生
33.    戴越    2008年-2012年    2012届本科    香港科技大学
34.    郭凯文    2011    2015    学校
35.    李培炜    2012-2016    2016   本科    北京大学
36.    唐鹏    2008-2012    2012本    北京大学
37.    袁源    2008-2012    2012 硕士    耶鲁大学
38.    潘睿智    2010-2014    2014 理学学士学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39.    刘苏里    1979-1983    1983届本科    北京万圣书园
40.    郑润泽    2008-2012    2012 学士    HKUST
41.    何琛仪    2010-2014    2014届学士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42.    郭玉闪    2001-2004    2004届硕士    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
43.    張俊峰    1997-2001    2001,學士    香港三聯書店
44.    郭力    1978~1982,1984~1987    1982届本科,1987届硕士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45.    杨毅    2008~2012    2012理学学士    日本国立天文台
46.    周伟    2002-2009    2009硕士    招商银行
47.    杜志帅    2013    2015    北京跨考教育
48.    张健    1992-1997    1997, 学士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49.    曾昭明    2000-2007    2004届学士,2007届硕士    浙江省博物馆馆员
50.    李艺    2009-2013    2013    北京大学
51.    王胜铭    2011-2015         北京大学
52.    连莲    2003    2007,硕士    赋闲
53.    裘小玉    2000-2008    2005届学士、2008届硕士    建筑师
54.    许凯    2003-2007    2007届本科    中国银行
55.    张雪健    2011至今    尚未毕业    北京大学在读
56.    李萱    2005-2009    2009 德语语言文学学士    剑桥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
57.    袁一泓    2005-2009    2009, 理学学士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博士生
58.    谢方    1978-1982年    1982年国际政治系学士(本科)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

黄芸:关于北大校友公开信的声明


今天下午接到合作导师顾肃先生的邮件,转达北大党委(通过南大党委)的意愿。据说,他们只是想以此事为契机,把北大的教学和科研抓上去,并无其他意思,希望我能够理解,不要再将此事扩大。
顾老师说,北大党委给南大党委打过好几次电话,南大党委担心,此事如果进一步扩大,可能会影响两校关系,尤其是对南大的学科评估,所以希望我不要过于理想化。
从5号晚上发出公开信,看着它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就在等待北大的反应,却一直没看到动作。今天已是第5天,它终于来了。可惜不是直接面对我,而是通过 了一层又一层的中间关系:北大党委——南大党委——导师——我。我想顾老师应该会把我的回信原样转发给南大党委,至于南大党委会怎么回传给北大党委,我不 得而知。信息传播的规律是,每经过一次传递,都有可能发生信息失真,倘若经过多次传递,最后很可能完全走样。说起来都是校友,为何不能彼此开诚布公地直接 对话呢?
所以,我决定写这个最后声明,一方面是给所有参与联署的校友一个交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北大党委一个直接答复。

首先,我宣布校友联署活动到此结束。张友谊校友已经关闭了签名网页。在关闭签名前,一共收到78个签名,剔除三个无效签名后,有效签名是75个。若北大迟 迟不作回应的话,我本想趁下周到京学习的机会,把校友签名打印稿当面送交北大校友会的,现在这一计划也取消。不过,联署名单网页(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 ... Vxdk5RczlhOVE#gid=0)会继续保留,以供各方查阅。
其次,我和林垚都不是有经验的社会活动家,因此,不少网友都觉得公开信的诉求不太明确。诚然。我们只是觉得,有必要站出来对北大“学习”活动说不。我们只 是普通校友,人微言轻,只是由于各种因缘际会,我们的声音才得以被校方听到,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有近20位在校生和我们一起对校方说不,因此,虽然北大并 未正式宣布终止“学习”活动,我觉得仍然可以说,公开信的目标已经达到。
第三,如果北大在经历了校友公开信风波之后,仍然决定在全校开展“学习”活动,仍然决定继续发表二论、三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我不会再置一词。燕园 内的事,最终还需要燕园的师生们自己解决,我们这些已经毕业多年的校友所能起的作用并不大。而且,我虽然偶尔也会做些别人眼中“出格”的事,但并非斗士, 更不是烈士,不过是求个心安而已。在我去年与原单位某些领导的纷争陷入僵局时,是南大给了我公费博士后的指标,让我得以摆脱人际纠缠,专心从事研究,对此 我一直感激在心。这次公开信风波,北大党委居然需要打好几个电话,才能说服南大党委同意出马向顾老师施压,我想,若不是北大祭出学科评估这个法宝,南大恐 怕是不会轻易屈服的。若是在我以前供职的高校,大概只要一个电话就够了。所以,我不可能不理会我的行动可能给南大造成的损害,一意孤行。
第四,这也让我知道,如果北大某些领导想要公器私用,仅仅利用北大的资源对我实施定点封杀的话,就很可以让我在国内无法立足。更不要说有心人可能会把公开 信的诉求——反对北大“学习”活动——歪曲成是反对习,从而利用国家机器来收拾我。前天晚上,有位从未打过交道的前辈找我聊天,叫我注意保护自己。我当然 很感谢这位前辈的关心,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权不操在我手里。从生出公开信的念头时,就知道可能会有这后果。不过,既然觉得这事需要有人做,而身边认识 的其他人似乎又没人有站出来的可能,那么,我光棍一条,又暂时托庇于南大,这个培养出了《蒋公的面子》的作者的地方,何不姑且一试呢?至少,在出站前的这 段时间,我觉得我多半是安全的。在和网友聊天时,我曾开玩笑道,倘若真有人想用政治构陷的方法来整我,一定会有一大帮人排着队来营救我,届时我就可以大大 出名一把了。
第五,北大没有在第一时间将公开信和谐,而是任其传播了5天之久,说实话,这让我有点诧异。我猜,或许在北大领导层中,对于公开信的态度也有分歧。虽然公 开信谴责了某些相关领导,很可能令他们觉得面上无光,不过,我自认为它对于维护北大声誉是有好处的。当5月4日晚微博上狂转北大“学习”活动照片时,评论 中只见一片冷嘲热讽。然而,在公开信发表后,虽有不少人评论说“北大精神已死”,却也有相当部分网友认为,有校友出来批评北大,这恰恰证明北大精神尚存。 而另一方面,能容得下批评,才是北大之为北大。
第六,北大精神是什么?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说兼容并包,有说德先生赛先生,在我看来最核心的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人格,哪来德赛二先生?没有自由之思想,以及由此造成的众声喧哗,又兼容个什么,并包个什么?
有人说,自北大迁到燕园后,它就和属于民国的老北大没关系了。我不这么看。燕园时期的北大,固然诞生了文革中的第一张大字报,可是,它也有过1957年的 700多右派,有过“宁为玉碎,以殉中华”的林昭,有过80年代风起云涌的校园运动,到了21世纪,还有振臂一呼、石破天惊的江绪林,有推动废除收容审查 制度的“三剑客”,怎么能说和老北大没有关系了呢?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北大的官是不好当的。我曾在公开信中说:“北大无小事。”这看起来像是自矜,其实是我多年观察北大的一个结论。燕园时期的北 大,固然在独立性上与老北大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这个校园中似乎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特立独行,傲骨铮铮,延续着老北大的精神血脉。由于这个传 统的历史比任何一个官员的任期都要长得多,因此,倘若按照官场的惯例来管理这个校园的话,常常会碰钉子,如果不顾民意强推的话,搞不好还会引发群体事件。 在我就读北大期间,就曾目睹过不止一次这样的例子。
第七,具体到引发公开信的校庆日“学习”活动来说,北大党委所谓“只是想以此事为契机,把北大的教学和科研抓上去”,这个,我不知道,难道堂堂21世纪的 高等学府,其办学思想还停留在“抓革命,促生产”吗?那些已经举行了的和计划举行的座谈会、收看新闻联播、专题学习,要不要占用师生的时间和精力,要不要 消耗学校的各种资源?若是把这些资源用于教学和科研,哪一个更富有成效?再说,党委和行政不是有分工吗?党委本该是管党员的,什么时候开始插手管教学和科 研了?若是由党委来抓北大的教学和科研,那还要行政、要学术委员会干什么?
第八,我和林垚曾猜测,“给总书记写信——总书记回信——校庆日学习回信”的整个过程,系由某些相当精明而又有强大运作能力的人策划,并非学生的自发行 动。据说,有考古2008级本科毕业生于5月6日在未名BBS发帖披露,所谓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给总书记的信,和当事人——去周公 庙工地实习的学生——根本毫无关系。请问,这个帖子说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请问,是谁导演了这出闹剧?为何要以学生的名义炮制给总书记的信,令下至考古 09级本科班,上至北大各级相关领导,都在体制惯性的支配下,不得不配合演出?

  关于北大校友公开信的声明

第九,在北大党委看来,北大“学习”活动被我扩大化了。不知道和新闻联播的影响力相比,和北大主页的访问量相比,微博上的800次转发、25万人次阅读, 算得什么?或许北大党委是指对该活动的负面评价吧?可是,即便没有我的公开信,看到新闻联播、看到北大新闻网的“学习”专题的人就不会对该活动作出负面评 价了吗?事实上,若不是由于网民转了活动照片到微博上,引起不少人嘲讽性转发,我根本不会注意到有这个活动。为何北大党委不能公开面对舆论的质疑,而是选 择私下地向南大党委施压,以便封我之口?群言汹汹,难道只要我闭嘴不言了,北大因这个活动损失的名誉就能够挽回了吗?
第十,虽然以上对北大领导多有批评,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据说,有的参与其事的老师私下也是骂不绝口,却因身陷局中,无能为力。这很可理解。前面说 过,我虽是光棍,却也有需要顾及的人情和关系,要作出妥协和退让,而不能完全我行我素,何况是各位领导们。在这体制之下,没有人是完全清白的。
第十一,尽管如此,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都推给体制。除了人情和利益外,还应该有个为人的底线。虽然,在这个时代,由于我们自身的怯懦和软弱,要坚 持这个底线并不容易,公门中人尤其不易,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只是要悔改。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至 于一个人选择做君子还是小人,只在一念间。无论以前做过什么,也无论年龄老少,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重新开始,从今天开始。例如南方周末的曾礼先生,60岁 以后始悟往日之非,他在南周新年献辞风波中的反戈一击,必将载入新中国新闻史。
第十二,各位领导能够在北大为官,在才智方面当非庸才,问题只是将这才智用在哪儿:是用于迎合上意呢,还是用于维护学校的自由和独立?不管您怎么用,北大 人都会记得,历史都会记得。前校长陆平,于57年空降北大,经他的手打出700多名右派,当时全校师生总共才5000多人,然而,仅仅9年之后,他却成为 第一批被迫害致死的文革死难者。马寅初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受到迫害,今天的他却被视为燕园时期第一位值得纪念的校长。如果说这两位都是在极左时期, 因而虽然评价不一,结局却都相当悲惨,那么,在我就读期间的许智宏校长,则被许多校友评价为“是个好人,虽然没什么魄力”。因为他是个好人,所以,虽然他 因受体制限制,难有大的作为,可是,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北大出现了执高校BBS之牛耳的YTHT,出现了江绪林、三剑客、王彦、郭玉闪、李英强等一批活跃 分子。至于与他搭档的书记闵维方,一个学生在李敖北大演讲时的提问,就可以让他在全世界电视观众面前颜面扫地。何去何从,诸君自择。
第十三,记得2004年YTHT被关站之后的静园草坪聚会上,国保曾试图将郭玉闪强行架离现场,旁边那位笑眯眯的校保卫部大叔连忙喝止他们,提醒他们“这 是北大”。后来他告诉我,他的孩子也在北大念书。各位领导,你们也有孩子,你们的孩子将来也可能会在北大念书,你们会希望他们就读的北大是怎样的北大呢? 你们会愿意他们的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他/她就是那个×××的儿子/女儿”吗?还是说,你们一早已计划好送他们出国念书?
第十四,我发起公开信完全是个人的决定,顾老师事先并不知情。公开信是我和林垚在微博上商量决定,然后通过我们各自的校友关系传播的,顾老师不是北大校 友,所以我就没有去打扰。即便在公开信发表后,顾老师并没有粉我,估计是在学术界几位大V转发了之后,才知道公开信的事。我在南大基本上只和顾老师单线联 系,而且即使是和顾老师,主要的联系也就是不定期地用邮件向他汇报我的研究进展,因此今年开学以来还没有见过顾老师的面。但是因为我发起公开信的事,令顾 老师以及南大党委承受了来自北大党委的巨大压力,我深感歉意。
第十五,我倒是给我的博士导师何怀宏先生发过邮件,不过他并没有回复,估计当他看到邮件时,公开信已经在网上传开了。之所以给何老师发邮件,倒并不是指望 他签名,而是因为知道,他老人家这次多半又要因我而被连累,所以先给他通个气,让他有个心理准备。这十多年来,无论是毕业前,还是毕业后,何老师没少因为 我而被校保卫部骚扰,据说曾有一次夜里12点钟被电话叫醒。招到我这样的学生,算他倒霉。
第十六,深深感谢参加联署的全体校友,尤其是林垚、周濂和张友谊三位。当我兴起发公开信的念头时,倘不是林垚表示支持,我很可能会作罢。我一无名气,二不 会鼓动人心,因为林垚答应帮忙润色,我才能对未来的公开信文本产生信心。而他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虽然有些措辞还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不过,看到有网友说, 看到最后,居然有点热血沸腾起来,这让我觉得很是欣慰。
周濂的加入,是在7号傍晚,那时距离我们发表公开信已经两天,只有10来个人联署,而第一波网络传播热潮已经过去,整整30小时内没有一个新的签名,我本 来是打算吃过晚饭后宣布结束联署的。收到周濂的签名后,我决定再等一等。没想到,当天晚上及第二天,出现了第二波传播热潮,而且有好几位重量级校友加入联 署。后来得知,他们都是周濂拉来的。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周濂,公开信就不会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以至达到现在的影响水平。想来北大之所以决定采取行动,大 概也正是由于看到联署名单中出现了张千帆、刘苏里、郭玉闪,以及逐渐增多的北大在校生。
张友谊与我本来素不相识,但是,由于他帮忙做了网络联署网页,令签名方式大大简化,又把公开信转到社交网站如人人网上,对联署人数增长的帮助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第十七,参加联署的校友中有近20位在校生,其中多数是本科生,假如北大要搞秋后算帐的话,他们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群。虽然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北大对不 听话的学生通常比其他高校要宽容许多,但是难保个别老师或领导挟嫌报复。我自己就曾遭遇过这种小动作。因此,我呼吁北大党委对这些签名的学生给予最大程度 的容忍。也请签名的在读生记下我的邮箱:within.ytht@gmail.com,如果万一将来你们被秋后,请务必通知我,我虽人微言轻,然必尽力替你们呼吁。


http://goo.gl/Xtw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