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显示标签为“基本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基本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10月27日星期一

新华社再发文:李嘉诚、李兆基等齐反“占中”

【编者注】新华社在之前的英语评论文章 Hong Kong tycoons reluctant to take side amid Occupy turmoil 里称董建华是为数不多的发出反占中声音的大亨,并分别点了四位香港富豪的名字:李嘉诚 (Li Ka-shing)、李兆基 (Lee Shau-kee)、郭鹤年 (Kuok Hock Nien)、和 吴光正 (Woo Kwong-ching)。新华网原始文章已被删除,点此查看Google缓存版本。
111
(数字时代配图;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原标题:香港商界:“占中”影响香港经济破坏社会秩序
新华网香港10月25日电“占领中环”非法集会发生前后,香港商界多位知名人士和商会发表言论,斥责“占中”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将对香港的营商环境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新世界发展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家纯日前接受传媒采访表示,“占中”主事者以牺牲港人利益去争取民主,其本身一点也不民主。他认为,部分示威学生的满腔热诚被人利用,呼吁学生们看清事实,立即撤离占领区域。
他强调,法治是香港的基石,“占中”会动摇香港法治,不明白为何有些法律学者明知“占中”违法,却煽动别人参与违法活动。
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日前针对“占中”发表声明,恳请大家不要激动,不要让今天的热情变成明天的遗憾。
李嘉诚表示,回归后,“一国两制”一直保障香港人的生活方式。而香港政制往前走,是保障“50年不变”后的未来。他表示,“追求”要以智慧导航,所有人都应谨守法治。香港警队一直守护法纪,但如果法治决堤,将会是香港最大的悲哀。
香港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直斥“占中”等于“自毁长城”,令香港失去优势。他表示,“占中”是破坏行为,有很多负面影响,不但影响香港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繁荣,也有损香港的国际声誉。
九龙仓集团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吴光正表示,“占中”持续多日,在“一国两制”下,港人的言论自由以及和平表达意见的自由,已经被全世界看见。但如果活动继续,做“路霸”是不可永久持续下去的。
吴光正说,担心学联以“自主”作为“占中”的主题,会令很多复杂的情况发生,因为“自主”二字,与基本法相差十万八千里。他说,学联与政府对话是好事,但如果总是让当局无能力做应做的事,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说,“占中”会影响香港经济,理应坚决反对,否则将对香港经济繁荣造成影响,他呼吁人人都应反对“占中”。
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全国侨联副主席陈有庆认为,“占中”已持续相当长时间,对区内交通、生意以及香港国际金融形象带来愈来愈严重的负面影响。
他强调,凡事应适可而止,“我在香港生活数十年,香港是福地,希望同学们为了香港的前途,能拿出诚意,与政府和平理性地对话”。
星岛新闻集团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何柱国表示,“占中”示威者严重破坏香港历来引以为傲的法治精神,行为自私,已使香港出现“内伤”。
他表示,香港根据基本法落实政改,合情合理。他批评那些打着“和平占中”旗号的示威者,根本不和平。他希望学生不要轻易被人利用,挑战香港的法治精神,否则“香港将会输得好惨”。
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更直接批评反对派以违法“占中”达到自己目的,是漠视基本法。
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施子清呼吁社会各界能够抱持和谐的心态,通过对话求同存异,让普选得以实现。他批评煽动青年和学生做出违法行为的人,是香港的罪人。
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此前专程携全家,参加“保和平,保普选,反暴力,反‘占中’”签名行动。
包括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总商会、香港工业总会及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在内的五大商会日前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占中”非法集会已对香港经济造成巨大和深远的伤害,并谴责部分示威者不断以暴力方式冲击警方防线,严重破坏社会秩序。
五大商会呼吁,“占中”已到了失控的边缘,示威人士必须尽快撤离,还市民生路和马路,支持警方依法维持香港社会秩序,令香港尽快恢复稳定繁荣。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施荣怀说,“占中”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已逐步浮现甚至扩大,若香港经济被拖垮,失业率上升,最终受害的是香港市民。行动持续愈长,对香港的伤害便愈大。若对抗持续,将会引致社会撕裂,对香港未来的发展将有恶劣和深远的影响。
除上述重量级人士外,还有大批商界团体及人士通过发表声明、接受采访、撰写文章和刊发广告等各种渠道,表达反“占中”的声音。
早前报道:
新华社发文:部分香港富商仍未对“占中”表态
核心提示:新华网25日发表英文署名文章,指部分香港富商,至今未对“占中”表态。文章提到,全国政协副主席、 前香港特首董建华,在“占领中环”行动持续将近一个月后,于24日再次呼吁学生结束“占领行动”。 就在“占中”行动发起前一周,董建华带领香港工商界专业界代表团赴京与习近平会面。习近平当时提出“希望香港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 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带领下,共同开创香港更加美好的未来”。 董建华是为数不多已的反对“占中”发声者,此外,未见其他人公开表态支持行政长官梁振英,以及警方处理示威的手法。
Hong Kong tycoons reluctant to take side amid Occupy turmoil
by Xinhua writer Yan Hao
HONG KONG, Oct. 25 (Xinhua) — Former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Tung Chee-hwa on Friday urged once again protesters to end their Occupy Central movement since thousands of students started sit-in protests on Sept. 28 over the region’s next top leader’s election in 2017.
Sworn in as the first chief executive in 1997 right after the former British colony was handed over to China, the 77-year-old Tung now serves as vice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ina’s top political advisory body, who is the only state-level leader in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ne week before the Occupy movement, Tung led a high-profile billionaires delegation representing Hong Kong’s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communities to Beijing and met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At that meeting, President Xi asked the Hong Kong billionaires to “be united and make concerted efforts to jointly create an even brighter future for Hong Kong 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region’s chief executive and government.”
Tung is among the few tycoons in Hong Kong who have voiced opposition to the almost month-long movement that has severely disrupted traffic in the city and affected the daily lives of Hong Kongers.
“My fellow students, I have heard your appeals for more democracy and agre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Who does not want a more democratic society?” Tung said in the former chief executive’ s official mansion.
“In civilized societies, conflicts are resolved through dialogue, not in streets. Students should not use the occupation as bargaining chips for negoti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In fact, Tung himself was also a businessman. Born in Shanghai, Tung took over his family business after his father, shipping magnate Tung Chao Yung, died in 1981 and managed Orient Oversea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shipping and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Sitting next to Tung at the meeting with President Xi was Li Ka- shing who made a statement on Oct. 15, calling on the Occupy protesters to go home and not to “let today’s passion become tomorrow’s regrets.” The Asia’s wealthiest man did not make it clear whether or not he agrees with the appeals of the protesters.
Li built his family business empire from plastics manufacturing and accumulated wealth through real estate, supermarket chains and mobile phone network.
Other Hong Kong tycoons, such as Lee Shau-kee, nicknamed “Hong Kong’s Warrenn Buffett,” Kuok Hock Nien known for his sugar refineries in Asia, and Woo Kwong-ching whose businesses range from Hong Kong’s cable TV to the Star Ferry, have all remained mute.
Except for Tung who made himself clear at Friday’s press conference, none of the tycoons at President Xi’s meeting has expressed support to the police’s handling of the demonstrations and Chief Executive Leung Chun-ying’s government.
However, many small business owners and taxi drivers flared up at the protesters and their attempts to remove the barricades in Mong Kok, a commercial district in Kowloon, led to clashes with the demonstrators.
Hong Kong, with a 7-million population and just one-sixth the size of the mainland’s metropolis Shanghai, has ranked the world’s 7th in terms of GDP per capita at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e city also has one of the largest income disparities in the world with its Gini index,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asure of inequality, rose to a record-high 0.537 in 2011.
Many Occupy protesters said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ir ” hopeless” lives which they believe need more democracy, is that they are dismayed by various livelihood woes, for instance, an unaffordable housing price.
About 1.3 million Hong Kongers, or 19.6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live below a poverty line of 11,500 Hong Kong dollars (1,483.5 U.S. dollars) for a three-member household per month, which was set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last year.
The threshold, drawn at half of Hong Kong’s median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before tax and welfare transfers, is way behind the average housing price, around 3,000 U.S. dollars per square foot.
Despite continued preferential economic policies given by China ‘s central government to the Asian financial hub since 1997, a sentiment simmers among Hong Kong’s blue-collar class that they benefited much less from those policies than the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elites.
One of the key demands of the Occupy protesters is to introduce “civil nomination” in choosing candidates for the next chief executive before all Hong Kong’s eligible voters cast their ballots in 2017.
According to China’s top legislature’s decision on Aug. 31, the committee tasked with nominating two to three candidates for the next leader will be a 1,200-member panel similar to the one which elected incumbent Chief Executive Leung, but protesters said it lacks legitimacy for the planned universal suffrage.
The protesters also vented their anger at the Hong Kong police’ s use of tear gas to disperse protesters on Sept. 28 and Leung’s report to the top legislature, which they think was misleading Beijing on Hong Kongers’ real demands on the universal suffrage.
Leung said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foreign media on Tuesday that there was still room to make the nomination committee more democratic, such as replacing corporate votes with individual ballots.
If so, more grassroots employees, rather than their bosses, would have a say in nominating chief executive candidates who will run for the 2017 vote.
Days later, James Tien, leader of the pro-business Liberal Party, said that Chief Executive Leung should consider stepping down not for his policies but the growing difficulties for governance.
Tien is the first major figure from the pro-establishment camp to publicly suggest Leung’s resignation during the Occupy movement. Being a successful boss in clothing and real estate, he is the first son of Hong Kong late textile industry’s magnate Tien Yuan- hao.

文章來源: http://goo.gl/EEeX9r

2014年10月1日星期三

梁振英回应全文:停止「佔中」活动,不会因胁迫而就范

香港「占中」进入第四天,运动团体30日发表声明,限期香港政府在10月1日前回应他们的政治改革诉求,并要香港特首梁振英辞职下台。梁在《特首网志》撰文,指佔领行动已对香港居民生活和经济运作造成影响。梁并首次现身并大打民意牌,主动回应占中问题,并要求占中发起人履行承诺,马上叫停行动。
联合报导,占中团体发表的声明指出,「占中运动」已设定10月1日为最后期限,不受欢迎的香港特首梁振英必须回应他们要求真正民主的诉求,并且辞职 下台。声明指出,「占中运动」将在10月1日宣布新一波的公民不服从运动计画。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的国庆,假期将让更多香港人或其它地区的民众加入抗 争。
占中团体的声明与梁振英的回应,显示双方已进入摊牌阶段;梁振英的说法暗示香港警方暂时不会採取强烈清场行动,但他也不会因此下台。梁并强调,佔中已然失控,佔中发起人应履行先前做出运动失控就叫停的承诺,尽速结束该活动,并重申港警有能力处理目前状况,不会出动解放军。
梁振英回应全文如下:
「佔中」运动今日进入第三日,虽然是第三日,但「佔中」对香港某些主要地区居民生活和经济运作所造成的影响开始浮现。
过去几日,我们收到不少消息,虽然这些消息没有在传媒方面报道,但都是事实。有不少紧急救援服务受到影响,有伤者、有病人不能够一如以往般及时得到紧急救援服务。伤者、病人不能够从事发现场第一时间赶去医院,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香港社会尤其是这些受「佔中」影响地区的市民和商业,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和实质的准备,就是「佔中」这场运动会比较长时间持续下去。这是 「佔中」发起人组织者他们的计划,亦从现场的情况可以看到,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佔中」发起人组织者设置路障,我们看到有比较大规模和为数不少的物资中 心,甚至乎救伤站。
因此,「佔中」这件事和它带来的影响不是三朝五日的,相信时间比较长。因此,就市民的生活来讲,以至有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市民的人身安全来讲,还有就是香港的经济发展、香港的国际形象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希望大家都能够就这件事思考。
特区政府在过去几日,亦作出很多唿吁,在现场我们亦用种种的办法,希望香港主要的交通干道,能够恢復给公共交通工具和紧急救援车辆通过,包括警方同 事昨日(29/9)去现场是希望能够说服在这些主要交通干道聚集的市民,希望他们能够让出部分的道路路面,使得公共交通和紧急救援车辆可以使用,可惜无 效。
大家知道,告士打道、夏慤道、干诺道中这些主要交通干道,平日有消防车、救护车行驶,平日有消防车、救护车行驶。现时这些主要干道被集会人士完全佔领,我们的消防车、救护车就要行绕道,行一些横街窄巷,由消防局赶去现场,由现场赶去医院,所以这件事请社会三思。
「佔中」发起人曾经多番讲过,说如果「佔中」出现大规模失控的局面,是会叫停行动的。我现在吁请「佔中」发起人履行他给全社会的承诺,马上叫停这个行动。
对在马路上参加这些集会的市民,我想讲讲,我本人和特区政府一直以来尊重和维护市民依法以不同的方式,包括集会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意见,表达对政 府、政治的意见,但是亦希望他们能够,一,注意自身的安全。因为今早凌晨时份在旺角就出现有一辆汽车高速驶过这一条平日可以通车的道路,但是因为过去几日 有比较多的人在这里通宵聚集,造成一些惊险的、可能会造成人命伤亡的场面,希望市民能够注意这种情况。
昨日,根据我们收到的消息,在集会现场,大家口角,因为意见不同口角的情况亦比较多。就我刚才讲有人驾车用该条马路时,造成一些大家都比较紧张的情况,大家看报道也看到,警方即时去他家中找到这位司机,现正调查这件事。
这亦说明甚么呢?警方一直的执法是一视同仁的。我们不是只针对一些游行示威者,我们亦保护游行示威者。这个正正是警方工作的难处,就警方的工作稍后 再说。对在马路上聚集的市民,希望他们照顾自己自身的安全,亦希望他们能够顾及使用这些马路或其他公共空间的其他市民的需要和权利。
大家都知道,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条巴士线停驶。大家知道这些巴士线,行驶这些巴士线的巴士平日是有市民乘坐的。这些市民没有发声是相当忍让的,对他 们来说,一定比平日没有这么方便,所以请集会者亦顾及其他道路使用者他们的权利,尽量不要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过去一两日,亦知道在一些日常已经比较品流 复杂的一些街道,我们都注意到在场聚集的人的成分,受到警方关注。警方亦会尽量确保我们当地的治安不受到影响。
警察方面,我曾经讲过,警察的行动,说明我们的警队是一支高质素的警队。他们是依法,包括根据《警察条例》去办事。香港警队在国际间的声誉是十分高 的,他们无论应付日常的治安问题,或者是一些突发性包括人群聚集事件,他们表现的水平都是十分专业的,所以我和歷任行政长官一直高度重视和尊重警队的专业 判断。他们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不容易取得平衡,而且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
发生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的时候,警队不单要应付这些突发性的事件,他们同时要确保香港的良好治安情况不会因为警力被摊薄而受到影响。大家都知道香港的 犯罪率十分之低,这个不是偶然的,这个是由于我们警队长时间以来,他们的辛劳所带来的成果,不单在破案方面,而是在防止罪案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 的犯罪率不单在世界上是属于最低的其中之一个社会的犯罪率,而且过去很长时间,过去十多年,每个主要罪案数字,每个主要犯罪率都是下跌的。我们应该感谢警 队,还有我们应该对警队依法办事,不受政治考虑影响继续有信心。
正本清源,「佔中」这个运动由年多、差不多两年前有人构思开始到今日,都是因为政改,因为2017年的行政长官选举。「佔中」的构思就是我们提出 「佔领中环」,瘫痪我们的金融中心,胁迫中央,就可以让中央就范,中央就会按某一些人他们的要求,无论它符合不符合《基本法》,中央就会就范。
但是8月31日人大常委的决定说明,中央并不会因为有人用一些违法的行为,胁迫而就范。继续用违法的行为,我相信都不会令中央收回人大常委会在8月 31日根据《基本法》的规定所作出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确实是中央行使在《基本法》里面的权力,按照《基本法》的规定来让香港人可以在2017年有史以来第 一次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来选举我们自己的行政长官。
《基本法》的规定就是说我们的选举办法如需修改,就需要立法会2/3议员的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和人大常委会批准。我重复说一次,不是备案。因为过去 一段时期在社会上应该在这个问题有一定水平的人士,包括一些退休高级官员又或者立法会议员,都说中央是否「搬龙门」?本来《基本法》写的就是备案就可以, 为甚么又要批准?大家看看《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条,是2/3立法会议员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和人大常委会批准。
这三个方面都有权力来决定,不是个别,而是集体地、共同地决定我们将来的选举方式是甚么。那1/3的立法会议员不是多数,不是半数,但1/3的立法 会议员一样可以去否定另外的两部分,即行政长官的同或是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因此,人大常委会这个决定是行使它在《基本法》里面给它的权力。这个决定不是不 给香港人有普选,而是给香港人在2017年可以有普选,而2017年确实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上最早的一个年份可以有普选。
这个普选是根据《基本法》有一个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后,以一人一票方式普选产生。这个做法,我知道,我亦听到,我亦理解有部分市民认为是和 他们心目中的那种普选,譬如是经过公民提名之后的普选有差距的。但是,归根结底,第一,我们要符合《基本法》;第二,如果我们不以这个方式去进行普选,我 们只有原地踏步。原地踏步就是说香港市民丧失了一人一票选行政长官的机会。
因此,我觉得这件事,我们还是要理性、和平、冷静地去思考。我很希望无论在街道上集会的香港市民,或是发起、组织这一场「佔中」运动的朋友,都能够静下来、停下来想一想,甚么是对香港最大和长远的利益。
2014年9月30日
文章来源: http://goo.gl/6XrtIY

2014年9月14日星期日

揭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面紗



■李飛來港宣的旨,不僅無法律基礎也違背立法精神。資料圖片
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下稱《決定》)為2017年及以後特首實行普選 明確了制度框架和原則,表明中央對特首候選人必須經過提名委員會進行政治篩選的立場。當晚,主導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副秘書長李飛即偕同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及港 澳辦副主任馮巍連夜飛赴香港,於9月1日早上召開了有近千香港各界政商猛人的簡介會(下稱簡介會),並於下午及2日早上馬不停蹄地拜會特區政府高官(下稱 高官介紹會)、大律師公會、律師會進行游說,軟硬兼施,要求香港各界全力支持人大常委會《決定》。這期間,各大社團在《文匯》、《大公》兩報鋪天蓋地刊登 廣告,表示全力支持;特首梁振英代表政府、前特首董建華代表富豪也先後召開記者會表示支持;以北大法學院教授強世功為代表的一眾權威學者,紛紛撰文論證 《決定》的合法和權威性。港澳辦副主任馮巍先生乾脆直截了當地宣稱《決定》是「一份法律文件,其內容屬於法律規定,具有確定的法律效力,對後面將要進行的 三部曲都有法律約束力。」一時間,香港普羅大眾對《決定》奉若神明,沒人懷疑它的超越《基本法》的憲制地位。就連對《決定》表示憤怒和不滿的一眾民主派核 心,在表明堅決予以否決的宣言時,也只是指摘中央不應作出這樣的決定「落閘」,而沒人懷疑《決定》的法律地位。
《決定》屬於甚麼文件?其內容是否有法律約束力?有必要揭開其面紗,還其真實面目!

一、《決定》中關於特首普選的框架部份不屬法律範疇,不具法律約束力
《決定》在第二條用了四款對特首普選設置了條件,包括提名委員會按照原選委會的人數、界別和產生辦法;候選人為2至3人,並應取得提名委員過半數支持才可成為候選人(下稱「框架」)。
李 飛在簡介會上力證設定此「框架」的依據。李稱,特首選舉制度是香港的重要政治制度,人大常委會依據憲政權有權作出決定。據人大常委會在2004年4月十屆 八次會議上,對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的解釋的說明,人大常委對特首選舉方法「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有決定權。
無可否認人大常委會對特首選舉辦法的「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有憲制決定權。但這裏指的「決定」,是法律性質的「決定」,該決定權的行使,要遵循法律程序。李飛及馮巍均沒有明示依據哪條法律。與香港立法有關的法律有三部,一是憲法,二是立法法,三是《基本法》。
據 立法法第八條第三項規定,涉及「特別行政區制度」,「只能制訂法律」。為此,任何涉及香港特區政治制度的「決定」,只能是法律。特首選舉辦法的修改也是屬 於法律範疇,要完成修改辦法,只有兩條路:一是依據原生效的法律;二是人大或其常委會啟動新的立法程序。而原生效的法律與此有關的就只有2004年4月人 大常委十屆八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的解釋》(下稱「04解釋」),該「04解釋」規定了修改選舉辦法的「五 部曲」。人大常委在第二步和第五步有憲政權。在第二步,明確規定人大常委的權力是對特首提出「需要修改」選舉辦法「是否需要進行修改」作出「確定」。據 此,人大常委在第二步行使權力時,有二個明顯限制:一是只能審查特首的「修改」請求,二是只能對該請求就「是否修改」作出「確定」。而特首梁振英於7月 15日提交給人大常委的《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是否需要修改的報告》(下稱特首報告),除了請求人大常委就 「是否修改」作出批示外,並無其他請求。對特首普選制訂「框架」並不在特首的報告之內。
為此,該條法律不能作為人大常委制訂「框架」的法律依據。 而李飛在1日下午在「高官介紹會」中聲稱,人大常委對「如何修改」也有決定權。依據是2004年4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的解釋《草案》的說明》(下稱04釋法說明),該「草案」在第三節確有「是否需要修改和如何修改,決定權在中央」的表 述,但該文正是李飛以法工委副主任向人大常委就「草案」的說明,而當日通過的正式「解釋」即「04解釋」已刪掉「如何修改」的字眼。李飛應是心知肚明,才 不敢貿然在簡介會上引用。對「草案」的說明並非法律,顯然不能作為《決定》的法律依據。另一途徑要為特首普選制度制訂「框架」,據立法法第三節及《基本 法》及附件一的規定,有一系列程序規定。除了要走完前四步外,人大常委據立法法也有既定的審查程序。要有提案人如特區政府或國務院;要有法律委員會的審查 意見──而李飛在8月27日就決定草案向人大常委的說明中,關於為何要制訂「框架」作了詳細解劃:人大常委在審議特首報告期間,從報告列明的內容、深圳座 談會的發言、列席常委會人員的發言發現,有「不少意見」要求人大常委會在對特首報告作出決定時,應就特首普選的核心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並有「不少意見」建 議提委會完全照搬原選委會、候選人限2至3名並要獲得提委會半數委員支持。常委會在徵求港澳辦的意見後,因此「認為」應就特首普選「如何修改」的核心問題 作出「決定」。
這一解劃表明,人大常委的決定來自常委的「認為」,而常委的「認為」來自特首報告中列明的不少意見及深圳座談會不少人的發言、列席會議人員的個人看法。既無合法的提案人,更無經法律委員會審查。這一「決定」從內容和程序,顯然不是上述立法法及《基本法》規定的法律。
那 《決定》是甚麼東西?李飛在簡介會上洩露了天機。李在簡介會上的講話第二段明確承認,常委會以「會議認為」的方式,闡明了「特首普選產生辦法」涉及的一些 重大問題的「觀點和立場」,因人大常委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的常設機關,其「觀點和立場」就是「國家的觀點和立場」,具有權威地位。即是說,「決定」是人大常 委會具有權威地位的「認為」。但無論其地位多高,即使是全體中共常委的「認為」,在經過法定程序立法前,都不是法律。「認為」可因時因人而改變,而法律卻 不可。
實際上,《決定》本身已否定了自己的法律地位。《決定》第三條明確表明,「框架」原則要經過香港立法會三分之二通過並被批准後,才可成為規 定,才有法律約束力。如果如馮巍所說,《決定》本身就是法律,對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具有約束力,那麼就產生了兩個法律悖論:其一《決定》規定的「框架」要經 過香港立法會三分之二通過才可履行,不通過就不能履行。人大常委法律尊嚴何在?有這種要另一機構批准才可履行的法律嗎?其二,《決定》如果是法律,立法會 就要遵守並通過,否則即是違法。那麼,這又明顯違背《基本法》。
據此,《決定》並非法律,對特區政府、立法會毫無約束力。其本質就是一批參與審查 特首報告的常委的集體「認為」。既是「認為」,無論其地位多高、人數再多,在經立法程序變成法律之前,仍是某些只能就是否批准修改方案作決定,而無法表明 中央「如何修改」的意志,這也是不能成立的。首先,現有法律,中央只有在上述第一、五步通過批准與否行使決定權,而無「提出修改意見後通過特首執行報立法 會審核」的安排。中央若認為有必要在「如何修改時」體現自己的修改意志,那應通過司法解釋或重新立法;其次,該理由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區政府在提出的方案不 能體現自己的意志的判斷,或對特首不信任,這顯然不能自圓其說。

二、《決定》暴露了中央治港政策思維的混亂
1.李飛在「高官簡介會」上公開承認,設定「框架」的目的就是要防止與中央對抗的人成為候選人,也就變相承認中央對提委會控制的目的和追求,但又多次表態,提委會不排除任何不同政見者,對與中央對抗者也是公平的;
2.李飛等眾多中央高官多次申明,只要與中央對抗的人成為候選人就有可能當選,就等於承認香港選民多數是支持與中央對抗的人當特首的。這一結論與其天天聲稱大多數港人是「愛國愛港」主張相對立,變相地否定了17年來擴大「愛國愛港」陣營的成績;
3.《決定》中設定中央在五部曲第二步就要介入「如何修改」,排除特首及特區政府的作用。其前提是懷疑特首會違背中央意志或無能力體現中央意志,即對特首完全不信任。這與其一貫對特首的評價是不脗合的;
4. 中央拒絕與其不同政見者參選一重要理由是,危及國家安全。但是,只有在沒有真普選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誘發大型社會運動,西方反華勢力才有介入滲透的基礎, 才會危及國家安全。而即使與中央對抗的人被選上,中央也可以不予任命,其結果最多重選而已,根本無任何可危及國家安全的機會。
撩開《決定》的面紗 可以看出,《決定》是在思維混亂的治港政策指導下作出的,不僅無法律基礎也違背立法精神。港人不必將之奉為神明當作真普選的桎梏。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告 訴那些畏懼中共強權的怯弱港人,不必被《決定》嚇倒,無奈接受「袋住先」,投入或支持抗爭;二是提醒泛民的智者,不要因《決定》而絕望,只要堅持不懈的抗 爭,真普選之路是敞開的。
港人要求真普選沒有錯。

施路

文章来源: http://goo.gl/WKdBaA